美國的次按危機

匯思

2008年01月10日

美國的次按危機

美國有關當局及信貸供應者需要作出一些艱難的決定才能避免危機進一步擴大。

上星期我湊巧在電視上看到訪問美國一位次按借款人的節目。這位女士哭訴她供樓遇到很大困難,已脫期4個月。顯然,這位女士連維持生計也有困難,更別說實現自置居所的夢想。

相信大家都會同情她的苦況。我想她在兩年前取得次級按揭時,應該是抱着樓價會繼續上升的希望,心想即使家庭經濟狀況出現問題,但樓價會升,她可以加按來還款,還可能有餘錢買那塊在商場看到的漂亮地毯。可是,原本那極低的按揭利率現在已調整至非常高的水平,令每月的供款額大幅增加;儘管大家都以為美國的樓價只會上升,但事實卻是樓價不升反跌,令她無法加按以獲得更多貸款,更不要說買地毯了。次按的拖欠比率升至接近20%,她也可能快要加入這越來越龐大的斷供潮,即是說她很可能會失去她的物業,過去兩年的供款化為烏有。她的物業極可能已成為負資產,這對部分香港人來說一點也不陌生。幸好美國的做法與香港不同,她的物業被銀行收回及在市場上轉售後,她不需要為拖欠「尾數」而被告上法庭。與此同時,市場普遍認為美國信貸緊縮令經濟放緩,並且有五成機會出現經濟衰退,這即是說這位女士被裁撤或被減薪的可能性增加了。生活真是不容易。

有些人或會說以她本來的財政狀況,她根本就不應該獲批按揭貸款,或是被誤導獲取按揭貸款。香港人都知道,價格有起有跌,物業市場也不例外。的確,美國土地供應充沛、市場高度自由競爭,而且房屋供應因應需求情況作出調整所需的時間較短(建一間獨立屋所需時間比建一幢高聳的住宅大廈少許多),因此美國住屋市場的運作模式與香港有很大分別。但自由市場價格的「重力定理」仍然適用。我當然希望也相信香港幾年前出現的樓價調整(在5年內樓價下挫65%)不會在美國發生,但這純粹是調整幅度的問題。不同地區的家庭應付樓價大幅調整的能力亦有所不同,視乎儲蓄率(亦即儲蓄者的耐力)、家庭成員的勞動人口參與率,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特點等因素而定。整體來說,美國的一般家庭,以及美國經濟承受樓價大幅下調的能力應會低於香港等地方。

為了減輕對經濟持續增長所造成的損害,美國有關當局及信貸供應者都在研究如何向按揭借款人提供幫助,以抑制甚至扭轉次按借款人以至一般按揭借款人的拖欠比率上升的趨勢(在樓市下滑時,一般按揭貸款動輒便會成為次級貸款)。當然,大家都關注道德風險的問題,據我了解,在政治上有很強烈的聲音反對動用公帑,挽救舉債過度的借款人及未能嚴守信貸標準的貸款人。但以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情況來說,形勢一旦發展到某個地步後,道德風險可能不再是最關鍵的考慮。對於要重新把次按相關的金融工具納入資產負債表的貸款機構,或者應該說是「不幸」的貸款機構來說,我想這主要是錢的問題。但很可惜,這也是誰甘願承擔後果的問題。這顯然不是容易作出的一個決定。但從我監管香港的貨幣與金融體系的二十多年裏所累積的經驗得知,負責金融體系運作的人,要時刻都準備好採取果斷的行動。

任志剛
2008年1月10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8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