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次按危机

汇思

2008年01月10日

美国的次按危机

美国有关当局及信贷供应者需要作出一些艰难的决定才能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

上星期我凑巧在电视上看到访问美国一位次按借款人的节目。这位女士哭诉她供楼遇到很大困难,已脱期4个月。显然,这位女士连维持生计也有困难,更别说实现自置居所的梦想。

相信大家都会同情她的苦况。我想她在两年前取得次级按揭时,应该是抱着楼价会继续上升的希望,心想即使家庭经济状况出现问题,但楼价会升,她可以加按来还款,还可能有余钱买那块在商场看到的漂亮地毯。可是,原本那极低的按揭利率现在已调整至非常高的水平,令每月的供款额大幅增加;尽管大家都以为美国的楼价只会上升,但事实却是楼价不升反跌,令她无法加按以获得更多贷款,更不要说买地毯了。次按的拖欠比率升至接近20%,她也可能快要加入这越来越庞大的断供潮,即是说她很可能会失去她的物业,过去两年的供款化为乌有。她的物业极可能已成为负资产,这对部分香港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幸好美国的做法与香港不同,她的物业被银行收回及在市场上转售后,她不需要为拖欠「尾数」而被告上法庭。与此同时,市场普遍认为美国信贷紧缩令经济放缓,并且有五成机会出现经济衰退,这即是说这位女士被裁撤或被减薪的可能性增加了。生活真是不容易。

有些人或会说以她本来的财政状况,她根本就不应该获批按揭贷款,或是被误导获取按揭贷款。香港人都知道,价格有起有跌,物业市场也不例外。的确,美国土地供应充沛、市场高度自由竞争,而且房屋供应因应需求情况作出调整所需的时间较短(建一间独立屋所需时间比建一幢高耸的住宅大厦少许多),因此美国住屋市场的运作模式与香港有很大分别。但自由市场价格的「重力定理」仍然适用。我当然希望也相信香港几年前出现的楼价调整(在5年内楼价下挫65%)不会在美国发生,但这纯粹是调整幅度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家庭应付楼价大幅调整的能力亦有所不同,视乎储蓄率(亦即储蓄者的耐力)、家庭成员的劳动人口参与率,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等因素而定。整体来说,美国的一般家庭,以及美国经济承受楼价大幅下调的能力应会低于香港等地方。

为了减轻对经济持续增长所造成的损害,美国有关当局及信贷供应者都在研究如何向按揭借款人提供帮助,以抑制甚至扭转次按借款人以至一般按揭借款人的拖欠比率上升的趋势(在楼市下滑时,一般按揭贷款动辄便会成为次级贷款)。当然,大家都关注道德风险的问题,据我了解,在政治上有很强烈的声音反对动用公帑,挽救举债过度的借款人及未能严守信贷标准的贷款人。但以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况来说,形势一旦发展到某个地步后,道德风险可能不再是最关键的考虑。对于要重新把次按相关的金融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的贷款机构,或者应该说是「不幸」的贷款机构来说,我想这主要是钱的问题。但很可惜,这也是谁甘愿承担后果的问题。这显然不是容易作出的一个决定。但从我监管香港的货币与金融体系的二十多年里所累积的经验得知,负责金融体系运作的人,要时刻都准备好采取果断的行动。

任志刚
2008年1月10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8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