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帳統計數字

匯思

2004年11月18日

經常帳統計數字

 

明白及掌握香港經常帳統計數字,對我們有效地應付外來的金融衝擊非常重要。

大家若有密切注視本港的經濟表現,可能都會留意到近期的國際收支狀況起了頗大的變化。政府統計署以季度形式定期公布國際收支平衡統計數字。一般人認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對任何經濟體系來說都是最難詮釋的數字,而香港作為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兼且是國際金融中心,情況更是如此。

以去年的國際收支平衡數字為例,本港的經常帳交易總額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3.9倍。貨物進出口、服務輸入和輸出,以及生產要素收益(即本地居民支付予非居民及非居民支付予本地居民的工資與利潤)分別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2.9倍、0.5倍及0.5倍。從這些數字可見,本港經濟的外向程度在全球榜上排在很前位置,致使根據國際收支平衡數字編製的經濟指標往往波動極大,造成指標詮釋方面不少困難。這一點有別於很多對外收支比重較小的國家或地區。

經常帳盈餘或赤字佔國內(或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便是屬於這一類的指標。簡單來說,這個百分比可反映某經濟體系能否透過出口產品賺取足夠外匯來支付進口。對很多經濟體系來說,若然經常帳盈餘或赤字達到國內生產總值4%或5%的水平,便算偏高;例如美國的比率是5%,已被視為難以維持。一般來說,這個百分比無論是改善或惡化,都只會漸進式進行,但香港的經常帳盈餘或赤字不但可以很大,更可以急速變化。這正是過去一年左右的情況:以2003年全年數字計算,經常帳盈餘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10%以上。以國際標準或香港歷來的數字計,這個比例都屬偏高,而其中第3及第4季的比率分別是13.7%及12.2%,相信正好解釋為何去年下半年外匯供應充裕,致使我們要依照貨幣發行局制度的規定來創造港元及吸納這些外匯,以保持匯率穩定。大概是本港經濟復甦的關係,促使進口增長加快,令經常帳盈餘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在今年第1季及第2季分別大幅下跌至5.2%及2.4%。

另一詮釋經常帳平衡的方法,是將它當作本地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差距。換言之,經常帳盈餘最近下跌,便是反映本地消費有所增長(這會令本地儲蓄減少)及本地投資增加。事實上,經常帳盈餘減少,正與國民收入帳的統計數字相符:後者顯示2004年上半年消費及投資均告回升。與此同時,這個趨勢亦與資金掉頭流走的情況相符。資金流出的部分原因是美元利率高於港元利率。

本港經常帳盈餘會否轉為赤字,充裕的港元流動資金又會否變得緊絀,現在仍屬未知之數。假設其他因素維持不變,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出現,但資本帳有一些項目的數額相當龐大,變化亦較難預料,即使經常帳出現赤字,它們都可能受到資本帳項目的變動所影響。金融市場的資金流量很容易便會超過經常帳的資金流量。事實上,今年上半年錄得淨流出的組合投資便已是經常帳盈餘的11.5倍,而資本帳其他主要項目亦有重大的變動,其中包括直接投資及其他投資(主要反映銀行對外資產債務的變動,而這些變動可因種種無法預計的事件而出現)。

可惜基於資料保密的原則,經濟或統計學家不能無窮盡地深入探究國際收支平衡帳。國際金融有個奇怪之處,就是問的問題愈多,有關數字可能消失得愈快。但金管局會繼續竭盡所能,盡量利用這些難以詮釋卻極有意思的統計資料,原因是這樣做對確保我們及金融體系能有效應付外來的金融衝擊極為重要。

 

任志剛

2004年11月18日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4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