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累托最優化」理論

匯思

2003年09月25日

「帕累托最優化」理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出席上周金管局第6屆「卓越人士講座」,強調中國內地匯率體制改革應採取漸進式路向。他在演講中引用了「帕累托最優化」理論。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先生於2003年9月18日在金管局「卓越人士講座」的演講,不期然令很多人想起自己昔日所學的經濟理論已日漸生疏了。周行長提及的「帕累托最優化」理論(Pareto Optimality),雖不是大學一年級經濟學系會教的東西,但由於相當重要,經濟學家在研究或實際工作上都應該接觸過。帕累托是意大利的經濟學家,於1848年在巴黎出生。他認為就經濟體系某種資源配置而言,如果不存在其他生產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該經濟體系內所有人至少與他們原先時一樣富足,而且最少有一人嚴格地較原先富足,則這個資源配置就是最優的。若能達到這種境界,似乎很理想 (但在收入分配的層面上,這一點也無定論),但問題是如何可以達到。

周行長認為達到最優化的過程應該是漸進式,並保持審慎,以防引起混亂。他很巧妙地提出幾個案例,指出大刀闊斧式(big bang)或休克療法(shock therapy)等改革路向其實不符合公眾的長遠利益。由於我深愛遠足,所以對他就此作的登山比喻最感興趣。登頂最短的路當然是沿直線走,但現實環境並不是平面的:假設山勢凹陷(concave)的話,走直線等於要求一飛到頂;山勢凸起(convex),則要鑽地而至。希望我以這個比喻來解釋周行長提到的「凸集及非凸集假設」(convex and non-convex hypothesis)還可以吧。登山當然一方面要講求實際,明白登山者的能力(即周行長所指的「認知」問題),另一方面登山者在盤算如何登頂時,也不能忽視剛完成的那段路是如何走過來的 (即周行長所指的「路徑依存」理論)。事實上,循序漸進是最安穩的改革路向。

周行長也極具創意地應用帕累托的理論,指出在決定改革步伐時要確保取得「帕累托改進」。根據這個有趣的說法,推行改革使社會某些環節有得益、有改進時,卻不能使其他環節受損。(很明顯這是指絕對,而不是相對層面的比較。)聽了周行長的解釋,肯定有助大家更明白內地領導人反覆強調有必要在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周行長以上述理論作基礎,具體指出內地匯率體制改革和國際收支的發展應循序漸進。以國際標準計,內地的經常帳戶順差已相當小,而且正在收縮,估計僅佔2003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約1%,遠比很多其他國家的數字為低。但可惜中美雙邊貿易失衡引起不少政治關注,至今也無人提出合理的經濟理據,支持人民幣匯率應該升值的說法。

內地確實有大量資金流入,令外匯儲備快速增長。相信內地當局已深明當中的風險,例如資產價格泡沫一旦爆破可能會對金融體系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但據我一向對內地貨幣與金融事務的密切觀察,當局已大力應付大量資金流入的情況。在目前的匯率制度下,外匯儲備增加時人民幣貨幣基礎也會隨之擴大,若要遏抑這對信貸擴張帶來的不良效果,便要沖銷人民幣貨幣基礎擴大的部分。人行幾個月前引入發行中央銀行票據計劃,已合共沖銷了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淨資金流入額500億美元。當局也藉此機會減少對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借貸,以收更大的沖銷效果。假如將這些貸款證券化,可以提供更多金融工具供貨幣市場操作之用。另一個方法是修改法定準備金,而上月當局也已將準備金比率由6%調高至7%。還有的是調整利率,以減少資金進一步流入,但這可能會對資產市場造成不利影響。除此之外,開放資本帳戶某些環節也是一個方法,因此實在不必在匯率層面上犯險。

 

任志剛

2003年9月25日

 

有關演講辭: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3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