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期市場

匯思

2000年04月20日

掉期市場

本港的掉期市場是資金中轉的重要渠道,亦是有效反映市場對聯繫匯率信心的指標。

讀者如果熟悉外匯及貨幣市場,並且有留意實際的市場走勢,相信都知道近期所謂的「掉期價」變化相當多。以年期不超過1年的掉期合約計,近期的掉期價都維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並且只在「升水」5至50點子的窄幅內徘徊。反觀在1998年8月底亞洲金融風暴最猛烈期間,為期1年及3個月的掉期價便曾分別升水多達6,800點子及1,900點子左右(見圖)。掉期市場變化涉及相當複雜的技術因素,但由於這些變化背後的訊息頗有意思,值得普羅市民參考,所以我決定在這裏試用淺白的語言略述掉期市場的一二。

首先要解釋甚麼是掉期交易。簡單來說,它是交易雙方按照約定的期限互換各自持有的一種貨幣的安排,使他們能以本身過剩的一種貨幣來交換另一種貨幣,以應付其對後者的臨時需要。由於掉期合約訂明到期日雙方換回原來貨幣所用的匯率,換句話說就是把匯率「鎖定」了,因此能消除合約期內匯率變動的不明朗因素。

以某人持有美元但需要港元資金周轉3個月為例。為免承受匯率突然變動的風險,他可以訂立一張為期3個月以美元換港元的掉期合約,情形就像以美元作抵押借入一筆港元貸款一樣。在這個過程中,他其實是先以市場匯價出售美元,同時訂立一張承諾在3個月後按某一匯率購回該筆美元的合約,而這個匯率就是按3個月掉期價調整定出。市場上的掉期價,是指在掉期交易中以港元換美元的匯率(即現匯),與逆向以美元換回港元的匯率(即期匯)之間的差距,而無論「升水」或「貼水」都以100掉期點子代表1港分。

雖然人們以掉期交易換入另一種貨幣後,不一定會把這筆錢存入銀行賺取利息,但其實掉期價與該兩種貨幣之間的息差是存在某種慣性的關係。假設3個月港元存款息率較美元高,任何人透過掉期交易以美元換入一筆期限為3個月的港元的話,他所取得的回報便會比這宗交易中以港元換入美元的對手為高。雙方回報一高一低,可從掉期價的升水反映出來。這裏所謂的升水,就是交易對手在3個月後要用較多港元才可購回當初售出的美元。相反,掉期價貼水就是反映港元息率低於美元,而價位接近零則反映港美息差非常接近。

一般人可能認為要靠掉期價來比較兩種貨幣之間的息差,是頗為轉折的辦法。但對市場人士來說,掉期價是兩種貨幣的大額存款市場及外匯市場交匯而成的市價,因此是相當有效的市場指標。一直以來,缺乏港元存款基礎的持牌銀行都會利用掉期交易獲取港元資金,避免過度依賴港元同業拆息市場。即使擁有龐大港元存款基礎的持牌銀行,亦往往選擇以掉期方式把過剩的資金借出,從而可減少在同業拆息市場直接拆放,避免承受過多信貸風險。

經過長時間逐漸演變,掉期市場發展已相當成熟,掉期交易種類繁多,合約期限長短不一,市場人士大可根據自己對市場表現的分析進行相應的掉期交易,以能從中獲利。掉期市場的效率已非常高,流通量亦甚大。由於港元與美元實行聯繫匯率的關係,不同到期日的掉期價已成為顯示資金流入或流出港元,以及市場對港元匯率信心水平的指標。

一般來說,掉期價愈接近零,便代表市場對聯繫匯率制度的信心愈高;假使這種價位亦見於較長期的掉期合約,其所反映的信心水平則更高。掉期價升水,顯示市場相信會有資金流出港元;掉期價貼水,則顯示市場相信會有資金流入。但若升水或貼水的幅度比較細小,如3個月掉期價升水或貼水不超過100點子,實際上不會有太大影響,原因是市場會陸續傳出新消息,到時在港美兩地的金融產品和其他項目進行投資的相對吸引程度也會隨之改變。

無論如何,由於銀行體系總結餘的兌換保證匯率正在按每日1點子的速度,朝向7.80的目標水平調整,因此3個月後的匯率應該會出現90點子的溢價。但近星期來的實際情況是3個月掉期價不但沒有升水,反而曾經貼水多達50點子左右,這正可能顯示有些資金流入港元。姑勿論掉期價是升水或貼水,如果價位與零相距太遠,都會吸引市場人士進行對沖活動,最終縮小了掉期價與匯率的差距。

從掉期市場近期走勢可見,市場對聯繫匯率的信心正達到極高水平。此外,基於整體經濟及金融市場逐漸好轉,使投資香港的回報率上升,因而吸引了一些資金流入,這現象也正好在近期的掉期市場中反映出來。

 

任志剛
2000年4月20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貨幣發行局制度的進一步資料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0年0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