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匯思

2005年08月04日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推進,迄今並無跡象顯示對香港以至全球金融市場造成不穩定的影響。

要進行匯率機制的轉變,總不容易。事實上,主動改革匯率機制(並非為應付某些事件而改動機制)的例子在近期並不多見,能夠順利過渡的就更少有。較常見的匯率機制轉變是由金融市場失衡形成的市場力量所促成,而這些轉變往往觸發代價沉重的金融危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在2005年7月21日成功地再度引入較大的彈性,實在是罕見的順利過渡的例子。

中國人民銀行(人行)在國務院指導下負責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關的計劃及執行工作非常妥善,實在值得恭賀。當然改革至今時日尚短。新的人民幣匯率機制被形容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其中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在資本帳管制下,現時人行在外匯市場擔任主要的市場莊家,要調節匯率較為容易。但隨着資本帳管制進一步放寬,這項工作將會逐漸變得困難。在自由市場裏買賣外匯無需填表格或回答問題,大額交易亦可在幾秒鐘內透過電子系統跨越全球完成,因此匯率管理的工作變得非常不同。但我深信內地當局會有足夠能力迎接這項挑戰。

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裏,全球金融市場將會密切關注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心存政治目的者將會就人民幣升值幅度是否足夠發表種種評論,分析員亦將會反覆推敲一籃子的組成貨幣、每種貨幣的權數,以及參考一籃子貨幣 (而並非與其掛鈎)的匯率政策可能牽涉的具體細節。此外,各國央行亦將會關心人行在匯率管理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其獨立程度及有關匯率日常決策的基本模式。「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機制代表了某種程度的彈性,因此市場將會注視人行如何實際運用這種彈性,以及匯率政策如何配合宏觀經濟環境(如經濟增長、通脹及國際收支)的變化。

我希望提出兩點看法,跟持有任何形式人民幣利益的朋友分享。首先,在內地持續改革開放及全球化趨勢下,內地經濟與全球市場逐漸融合,經濟學家所指的人民幣「實質有效匯率」將逐漸上升。但大家不要被這個名詞嚇倒,它不過是指如果以同樣金額計,現時在內地買到的東西遠較在(大部分)其他地區為多,那麼較自由的貿易與資金流動將會逐漸縮小兩地購買能力的差距。這個過程可以透過兩個方式出現:內地物價上升速度較全球其他地方快,或人民幣(名義)匯率上升;兩者亦可同時出現。由於通脹可造成頗大的不穩定影響,匯率上升(如管理得宜)將可成為風險較小的調節手段,因此有需要保持(名義)匯率較大的彈性。然而,我要提出的第二點意見,就是短期波動可能與長期趨勢差別很大,原因是外匯市場的投資情緒會隨着短期經濟發展,或現時常見的各種投資行所進行的短期交易而搖擺不定。即使以加權平均數計人民幣兌其他主要貨幣上升,但視乎交叉匯率走勢而定,人民幣兌某特定貨幣仍可能下跌。

若撇開1997至98年的金融危機,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應該是亞太區近十年來最重大的金融事項。我很高興迄今並無任何不穩定的影響。香港方面,基於地理上毗鄰內地及對內地經濟的倚賴,我們的金融市場對這項改革的反應會較其他地區敏感,但迄今市場表現平靜,港元匯率維持穩定,利率亦貼近同期美元利率,實在令人鼓舞。

 

任志剛

2005年8月4日

 

有關《觀點》文章:


有關資料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5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