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 關於政府債券發行和供應鏈融資

匯思

2025年02月27日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 關於政府債券發行和供應鏈融資

財政司司長昨天公布了《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當中有不少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措施,與金管局的工作息息相關。我希望就其中兩個課題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債券發行

預算案提出,為確保北部都會區等策略性基建工程項目按時推展,政府將會更靈活善用市場資源,包括通過增加發行政府債券融資。未來五年,預計會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和「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每年發行債券合共約1,500億至1,950億港元。以發行債券作為融資方式之一去推動具策略性的工程早日落實,支持經濟轉型和發展,是一種長綫投資,也是其他地區常見的做法。

金管局是政府債券計劃的執行者,一直協助政府定期發行不同類型的債券,與債券投資者等市場機構亦保持密切溝通。根據我們與不同市場人士溝通所了解,市場普遍認為,香港的政府債務水平仍然相對較低。未來五年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維持在12% 至16.5%,屬可控水平。相比發債規模,他們較關注的是發債所得資金的用途以及政府整體財政狀況。就此,財政司司長強調政府發債所得資金是用在基建投資,並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同時,預算案制訂了強化財政整合計劃,加大力度控制政府經營開支以及增加收入。這些舉措有利於鞏固市場人士信心。特區政府發行的債券是高質素的債務工具,一直深受市場歡迎,吸引了各類環球投資者參與。以2024至25年度為例,政府發行的機構債券錄得約3倍至7倍的認購。政府增加發債規模,相信會被市場受落。

過去幾年,政府以發行較短年期的債券為主,這主要是因應市場情況及市民對於零售債券的需求,但同時亦為政府帶來再融資的需要:政府未來五年所發的債券,其中約56%屬於為到期短期債務的再融資;約44%是可以實質用作基建投資的資金。未來在落實發債計劃時,為了配合一般較長年期的基建工程項目,我們會根據市場情況和需求、成本等考慮因素,積極探討發行更多較長年期債券的空間,同時亦為長線投資者,例如保險公司及養老基金提供更多投資選擇。

除了為政府基建工程項目融資,政府發債亦能發揮獨特的牽頭作用,推進本地債券市場多元化、長期發展。自2018年政府推出「政府綠色債券計劃」1 以來,我們一直致力創新,為市場提供示範。至今金管局已協助政府發行約2,200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成功促進香港可持續金融生態圈的形成。另外,過去兩年政府發行了兩批代幣化債券,證明了香港能為金融科技應用提供靈活便利的環境,為私營市場建立了良好案例。政府亦整合各個債券計劃,在去年10月推出債券投標安排,定期發行港元及人民幣債券,進一步促進政府港元及人民幣收益率曲線的形成,為市場提供重要的價格基準。

未來,金管局將繼續致力協助政府落實債券發行計劃,並在發債過程中積極與市場人士溝通、強化市場拓展工作並深化與環球投資者的良性互動,以加深他們對政府的財政狀況、發債計劃及香港整體發展的了解。

供應鏈融資

受疫情、地緣政治及各地經濟發展轉型等因素影響,全球貿易及企業供應鏈格局在過去數年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對香港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去年的預算案提出將香港發展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不同部門亦推出一系列措施推動相關發展。

供應鏈運作不僅涉及貨物流,還需要資金流的支持。牽涉收付款、融資、外匯管理等大量的金融活動,需要金融機構參與,同時亦為金融業帶來可觀的商機。截至去年底,香港銀行提供的貿易融資餘額達到3,800億港元,當中約四成屬於離岸的商品貿易,反映香港銀行業輻射能力之強。

金管局一直與銀行業界和相關持份者合作,在金融層面提升香港實體經濟的競爭力。例如在貿易融資方面,自多年前已開始探索通過科技創新提升效率。最近,我們和人民銀行合作,推出離岸人民幣貿易融資流動資金安排。另外一個重點領域是企業財資業務,透過統一管理集團內各關聯公司的資金,確保資金有效周轉。早在近十年前,金管局便與相關政府部門合作,為在香港建立財資中心的企業提供稅務寬免,並持之以恆地向境外企業積極推廣。

金管局在去年中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小組),包括銀行和企業的代表,研究如何提升香港金融業競爭力、支持新的供應鏈佈局。小組已完成首階段的工作,並整合了以下初步建議:

(一)  積極迎接數碼貿易

推動數碼化及標準化能有效提升供應鏈的效率、生產力和韌性,但亦面臨不少挑戰。例如多個經濟體(包括香港)的法律尚未賦予數碼版貿易文件與實體版本同等的法律效力,與落實貿易文件數碼化並不相容,需要檢討和修訂。就此建議,我們樂見財政司司長於昨日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公布會啟動相關工作,目標在明年內將修例建議提交立法會。

與此同時,金管局正在推進金融技術創新,例如通過Ensemble項目,探索如何將貿易相關文件(例如電子提單)代幣化,節省人工流程、降低欺詐風險。此外,由金管局於2022年推出的商業數據通至今已便利銀行進行超過42,000宗貸款申請及審查,涉及批核額估計超過350億港元。未來,我們會繼續探索在此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應用。

(二)  探索綠色供應鏈相關機遇

綠色供應鏈也是值得重視的趨勢。將可持續發展的考量融入各個環節中,有助企業提高效率、控制成本、管理氣候風險,同時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提升商譽。

對本地企業而言,成功進行可持續轉型在其所處的供應鏈上佔更重要席位。部分中小企或需要適當的引導和支援。就此,金管局參與的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於較早前推出了可持續披露範本以及排放計算工具,供香港中小企免費使用,鼓勵他們評估及披露碳足跡,並及時採取適當減排措施。

(三)  爭取企業在香港設立財資中心

隨著近年供應鏈格局以及內地市場變化,很多內地企業在國外設置生產線以及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香港亦積極部署,爭取成為這些企業「出海」時的區域或國際總部以及企業財資中心。金管局會配合相關部門的推廣工作,亦會積極與企業、銀行等持份者交流,了解他們對政策支持的需求。

(四)  提升銀行業界在區內的業務能力,配合客戶發展

隨著更多企業在東南亞等地設置生產線,香港的銀行業界需要加強對當地的認識,才能在新的供應鏈格局下繼續服務客戶。金管局會探索如何將培育「區域知識」和「區域網絡」融入發展軟實力的工作。銀行公會亦會成立工作小組研究開拓新興市場的課題,反映業界對此的重視。我們會與業界共同探討具體方案。

下一階段,金管局將與相關部門和業界積極合作,落實上述的具體措施。我們歡迎各界對有關的工作提出建議,一同為提升香港競爭力而努力。

總結

今年預算案提到,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變革、創新及不斷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兩方面的重點工作,金管局也會繼續在其他金融市場領域出力,進一步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余偉文

2025年2月27日

 


1  現稱「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25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