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匯思

2003年11月20日

香港經濟的結構性調整

香港經濟正經歷痛苦但無可避免的結構性調整。在這過程中,金管局的職責是維持穩定的貨幣與銀行經營環境,使調整能順利進行。

中國內地持續推行改革開放,最終會加強與全球各地的經濟融合。由於內地具有深厚的潛力,可發展成為舉足輕重的經濟體系,這種融合作用將會對全球的產品組合,以至各國與內地的貿易及金融關係帶來影響。由於香港地理上緊貼內地,與內地也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因此一直以來我們感受經濟融合所帶來的影響,遠比全球任何其他經濟體系都大。事實上,香港本身正加快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步伐,當中涉及深遠的結構性調整。

這場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痛苦,相信社會大部分人士都已感受得到。最初中港兩地價格懸殊,人流、資金流及產品流不平均,以及兩地經濟的規模差距較大,都是導致香港價格下調的部分原因。基於透過匯率來達到調整的風險太大,尤其香港在政治過渡期後隨即遇上亞洲金融危機,特區政府寧願選擇本地價格下調的路向。在這形勢下,香港持續通縮接近5年,影響所及,經濟增長步伐放慢,失業率也高企。結構性調整結束時,香港應能更全面地從內地經濟加快增長中得益。

任何形式的經濟結構調整,都會對不同經濟環節及社會層面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更可能影響政治、社會、經濟及金融穩定。在香港的情況裏,樓價下跌影響不少置業人士,並使社會萌生強烈的不滿情緒。與樓價下挫一樣,金融資產價格下跌影響了整體消費者信心及經濟增長。由於國際資金流向不定,金融資產價格有時更傾向過度調整,影響金融穩定。消費價格下跌及收入減少,也令公共財政顯著惡化,最終可能影響外界對港元及貨幣穩定的信心。結構性調整可以造成極大的衝擊,以致超出人們可以忍受的地步,甚至觸發一些對社會造成重大衝擊的反應。政府的工作是要妥善處理這些潛在風險,並盡可能維持穩定的環境,使無可避免的結構性調整可盡快及有效地完成。

由於結構性調整幅度甚大,加上不利的周期因素令形勢加劇,令政府當局這項工作變得特別棘手。此外,經過多年的經濟繁盛時期,社會大眾的期望也較前更大。金管局參與維持社會穩定這項工作的具體角色,是維持貨幣與銀行體系的穩定。我們雖然面對重重困難,但相信已履行了責任。經過5年嚴峻的結構性調整,加上亞洲近期史上最惡劣的金融風暴、樓市與科技泡沫爆破,以及非典型肺炎疫症,本港的貨幣與銀行體系以任何標準來衡量都仍穩健如常,市場對聯繫匯率的信心維持強大。舉例說,現時1年期美元兌港元遠期匯率所展現的是折讓而不是溢價,10年期港元外匯基金債券的收益率與同期美國國庫券收益率的差距接近零,銀行不良貸款比率為3.83%。儘管負資產住宅按揭為數眾多,但按揭貸款拖欠比率只有1.05%。

我們很難預計這場痛苦的結構性調整何時會完結,但由於來自內地的人流及資金流較前增加,調整幅度似乎已收縮。此外,我們有理由相信最痛苦的時刻已經過去,同時調整過程正進入最後階段。

 

任志剛

2003年11月20日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