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壓力

匯思

2001年09月20日

通縮壓力

香港面對通縮壓力,顯示當前經濟環境困難。同時,通縮壓力也可視作本港與內地經濟融合的長期過程的一部分。

物價及產量的增長放緩,甚至下跌,以及失業率上升,反映本港通縮壓力繼續存在。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第一方面當然是全球經濟疲弱。這主要是因為過去幾個月來美國經濟放緩,特別是科技業因為較早前嚴重超額投資,以致要將存貨變現。上星期美國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後,疲弱的經濟更蒙上多一層陰影,令前景更加不明朗。由此而產生的影響遍及全球,香港這個外向型經濟體系當然不能倖免。然而,儘管本港出口減少,經濟增長速度大幅減慢,但幸好與區內少數其他經濟體系比較,香港對科技有關產品出口的倚賴程度較低。同時,本港與內地經濟的關係日趨密切,內地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相信會對本港經濟有一些支持。不過,對於受到通縮壓力影響的人士,特別是在這個無可避免的調整過程中陷入失業困境的人士來說,這一點並未能紓解他們的痛苦。

第二方面是香港獨有的,亦是有點兒諷刺的,就是香港與內地經濟的關係日趨緊密。雖然這個發展長遠有利香港,特別是本星期正式通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條款,但短期卻會對本港造成通縮壓力。香港與內地經濟日趨緊密的關係,正好突顯了兩地物價及工資存在極大差距,令香港出現通縮,鄰近內地地區則出現通脹。理論上這種情況會繼續下去,直至差距收窄,達到均衡水平。不過,鑑於在「一國兩制」下兩地之間存在重大差別,而且兩地之間亦存在勞工與資金流通的種種限制,因此所謂均衡水平不一定指同等的價格。事實上,自內地推行改革開放以來,這個調整過程便已展開,至今已進行了超過20年,只不過近幾年調整的步伐加快了。

至於這個調整過程會在何時完結,則難以預測。當然,本港在物業價格、非技術工人難以覓得工作,以及零售業面對的壓力等方面,我們都切實感受到調整過程所帶來的影響。然而,如果我們留意一下世界上任何大都會與其毗鄰地區都存在重大物價與成本差距這個事實,也許我們的憂慮會稍為減輕。再者,在以上的情況中,並不存在對勞工與資金流動的限制,亦沒有實行「一國兩制」。換言之,香港與鄰近內地地區之間物價與成本的差距,相對來說應該會比倫敦與英格蘭北部的差距為大。至於我們是否已到達這個均衡水平抑或還差一段距離,則要留待熟識有關市場的人士來判斷。不過,我相信要作出客觀評估殊不容易,因為我們所談論的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環境。當然,有關各方正採取適當措施,以加強兩地間勞工與資金的跨境流動,這些措施顯然有利香港的長遠利益。

還有一點要提出的是,香港的貨幣制度並非引致通縮的原因,不過我們偶然也會聽到一些相反的意見,這都是可以理解的。讀者或許沒有留意,但事實是自1998年金融危機發生至今,實質港匯指數貶值了接近12%,兌美元名義匯率則維持在固定水平。因此,至少在近幾年來,聯繫匯率並沒有削弱香港的競爭力。此外,美元近期處於弱勢及利率位於歷史低位,在貨幣政策方面對香港來說,這些都是有利的。當然,我們最後仍然會面對這個敏感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利用匯率來減輕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通縮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細看一些貨幣已大幅貶值的經濟體系的表現,就會發覺匯率調整的作用成疑,改變行之有效的金融穩定支柱存在極大風險,並不劃算。

 

任志剛

2001年9月20日

 

此處可參閱有關聯繫匯率制度的詳細資料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1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