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压力

汇思

2001年09月20日

通缩压力

香港面对通缩压力,显示当前经济环境困难。同时,通缩压力也可视作本港与内地经济融合的长期过程的一部分。

物价及产量的增长放缓,甚至下跌,以及失业率上升,反映本港通缩压力继续存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方面当然是全球经济疲弱。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几个月来美国经济放缓,特别是科技业因为较早前严重超额投资,以致要将存货变现。上星期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后,疲弱的经济更蒙上多一层阴影,令前景更加不明朗。由此而产生的影响遍及全球,香港这个外向型经济体系当然不能幸免。然而,尽管本港出口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减慢,但幸好与区内少数其他经济体系比较,香港对科技有关产品出口的倚赖程度较低。同时,本港与内地经济的关系日趋密切,内地经济继续强劲增长,相信会对本港经济有一些支持。不过,对于受到通缩压力影响的人士,特别是在这个无可避免的调整过程中陷入失业困境的人士来说,这一点并未能纾解他们的痛苦。

第二方面是香港独有的,亦是有点儿讽刺的,就是香港与内地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虽然这个发展长远有利香港,特别是本星期正式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条款,但短期却会对本港造成通缩压力。香港与内地经济日趋紧密的关系,正好突显了两地物价及工资存在极大差距,令香港出现通缩,邻近内地地区则出现通胀。理论上这种情况会继续下去,直至差距收窄,达到均衡水平。不过,鉴于在「一国两制」下两地之间存在重大差别,而且两地之间亦存在劳工与资金流通的种种限制,因此所谓均衡水平不一定指同等的价格。事实上,自内地推行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调整过程便已展开,至今已进行了超过20年,只不过近几年调整的步伐加快了。

至于这个调整过程会在何时完结,则难以预测。当然,本港在物业价格、非技术工人难以觅得工作,以及零售业面对的压力等方面,我们都切实感受到调整过程所带来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世界上任何大都会与其毗邻地区都存在重大物价与成本差距这个事实,也许我们的忧虑会稍为减轻。再者,在以上的情况中,并不存在对劳工与资金流动的限制,亦没有实行「一国两制」。换言之,香港与邻近内地地区之间物价与成本的差距,相对来说应该会比伦敦与英格兰北部的差距为大。至于我们是否已到达这个均衡水平抑或还差一段距离,则要留待熟识有关市场的人士来判断。不过,我相信要作出客观评估殊不容易,因为我们所谈论的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当然,有关各方正采取适当措施,以加强两地间劳工与资金的跨境流动,这些措施显然有利香港的长远利益。

还有一点要提出的是,香港的货币制度并非引致通缩的原因,不过我们偶然也会听到一些相反的意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读者或许没有留意,但事实是自1998年金融危机发生至今,实质港汇指数贬值了接近12%,兑美元名义汇率则维持在固定水平。因此,至少在近几年来,联系汇率并没有削弱香港的竞争力。此外,美元近期处于弱势及利率位于历史低位,在货币政策方面对香港来说,这些都是有利的。当然,我们最后仍然会面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利用汇率来减轻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通缩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细看一些货币已大幅贬值的经济体系的表现,就会发觉汇率调整的作用成疑,改变行之有效的金融稳定支柱存在极大风险,并不划算。

 

任志刚

2001年9月20日

 

此处可参阅有关联系汇率制度的详细资料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1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