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與公眾利益

匯思

2008年09月18日

金融創新與公眾利益

平衡私利及公利雖然困難,但卻是必須的。

無論金融服務以如何具創意的方式包裝及推出市面,其主要目的都是撮合投資者與集資者的需要,從而促進經濟活動有效運作。金融體系的存在是要透過有效的資金融通以維護公眾利益,而並非金融機構的私人利益。

成本可反映資金融通是否有效率。我們常看到金融服務推廣資料承諾可以為投資者爭取較高回報,讓集資者付出較低資金成本。這些推廣資料有時極具說服力,令原本高昂的服務收費看起來變得微不足道。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怎樣解釋?問題究竟出在哪裏?

要找出答案,我們需要考慮時間因素。過去一段長時間,無論對投資者、集資者及金融中介機構來說都很順境。我之前稱之為「字母湯」的金融創新產品的確讓投資者得到較高回報,即使信貸質素有欠理想的借款人亦能以較低成本取得資金。然而好景不常,投資者到頭來蒙受大額虧損,借款人無法獲得資金,部分金融機構甚至破產。換言之,息差突然掉頭擴大。某些投資產品的回報因而大幅下滑,甚至出現虧蝕,資金成本急速飇升。

資金融通的息差顯著擴大,是投資者迴避風險及金融機構平倉等行動的結果,而這些行動亦使息差進一步擴大,反映之前的良好市況其實都是虛浮和不能持續的。之前息差收窄 ─ ─ 金融創新似乎提高了金融體系的效率 ─ ─ 原來是付上日後息差掉頭擴大的代價。之前收窄的息差為什麼會在日後擴闊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簡單來說,問題的核心是因為之前大家都忽略了金融創新涉及的風險,容讓這些風險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牽連整個金融體系,對金融穩定造成嚴重影響。

金融穩定對經濟暢順運作至為重要,肩負維持金融穩定的責任的監管機構必須密切留意金融創新的發展趨勢。但這是知易行難。在許多地區,金融業是一股很龐大的政治勢力。政府當局往往重視金融業界對金融事宜的意見,並會反映在其監管政策上,有時甚至過於重視業界遊說的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危害金融穩定的風險。同時,由於市場人士往往站在金融創新的最前線,監管機構要緊貼他們的脈搏並不容易。另一方面,過猶不及,過分監管有可能會窒礙金融創新。因此要取得平衡,一點也不簡單。

要怎樣才能取得平衡可能永遠沒法達到共識,但目前的金融危機已在美國及其他地區引發新一輪的討論,並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這方面的最新發展。

任志剛
2008年9月18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8年0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