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匯制度的點滴

匯思

2007年05月10日

聯匯制度的點滴

1983年10月推出聯繫匯率制度前後一些頗有意思的言論。

上個月香港金融研究中心舉辦「香港銀行及貨幣史:從歷史角度看香港當前的挑戰」研討會。顧名思義,歷史因素對塑造香港貨幣銀行體制的發展有相當重要的影響,相信其他地區亦如是。推行改革絕少像在白紙寫字一樣,能隨意一揮而就。儘管所有有份參與貨幣金融體制發展的人都會同意要與時並進,不時推行改革,但決策過程總是無可避免摻入一些宏觀或微觀的政治考慮,以致未必能得出最理想的方案或令改革延遲推行。

每逢談到貨幣及銀行體制改革,總有許多人堅信憑著自由市場的力量,大多數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證諸香港長久以來奉行自由市場經濟所取得的驕人成績,這派意見確實有其道理。部分可能是這個原因,當局要經過一段頗長的時間,甚至一場貨幣危機,才明白到貨幣管理的關鍵在於能否有效控制貨幣基礎的數量或(內部/外部)利息成本。基於歷史等種種原因,當局要再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以及極審慎和漫長的進程,最終才取得對貨幣基礎的掌控。當然,香港當時正值政治過渡期,政治層面上必須顧及雙方的考慮,令他們都接受改革方案對香港既必需也有利,這一點是大家都理解的。

最近我整理舊文件,發覺當中節錄有關人士的言論清楚反映當時的一些想法,可以在這裏跟大家分享。引述這些言論時均隱去其名,亦請讀者們不要妄下判斷誰是誰非。

1981年夏,即1983年9月貨幣危機前兩年,某私營研究期刊發表了一份有關香港貨幣體制,題為「是時候吹響哨子(叫停)了!」的文章。一位高層官員看過後說:「作者欠缺說服力,有點像要為監管而監管的官員。」來自民間的聲音提出要監管,官員卻說不,這種例子可算罕見。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贊同這位高官的意見。1983年7月另一位官員便說:「本港貨幣防護機制若要作出有效改善,必先設立適當制度,讓當局可以控制銀行體系的港元資金,以至對其資產負債表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1983年10月推出的聯繫匯率制度,並無這方面的設計。

1983年9月香港爆發歷來最嚴重的貨幣危機,政府宣布考慮推行貨幣改革,一位經濟學者於月底提出意見:「我完全不認同現時的機制存在嚴重缺陷。」「現存機制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面對種種挑戰,我們的元氣確實受到挫損,但整體經濟並無大礙,仍大致運作正常,實在令人驚歎。」

在1983年推出聯繫匯率制度時,鈔票套戥本來被視作穩住聯繫匯率的核心設計,但到了1984年中,這個套戥機制的運作很明顯已不如預期般暢順,當局要接連干預匯市及貨幣市場,才可令匯率回復穩定。同年7月,即聯匯制度推出9個月後,一位高層官員表示:「近期事件再次表明,我們不能再無視加強貨幣防衛機制的需要。」「無論推行哪一套改革方案,其目的都是要讓政府能夠控制銀行體系的港元數量和所涉利息成本。」「我們應及早探討如何落實這種機制。」到了1985年4月,另一位高層官員像已感到不耐煩,因而寫過:「我們的貨幣體制確實需要加強。但像前任官員一樣,這工作在我離任時仍未能展開(恐怕繼任者亦如是),我只好祝大家好運了。」

到了1988年7月,經取得各方同意後,新的會計安排終告落實,這才讓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貨幣基礎。

以上是我公職生涯中耳聞目睹的,相信可讓大家了解多些關於聯匯制度發展的點滴。

 

任志剛
2007年5月10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7年0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