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豬仔錢罌看普及金融

匯思

2016年07月13日

從豬仔錢罌看普及金融

幾年前偶然經過上環一間售賣家居用品的老店,門外一排塑膠豬仔錢罌為沉悶的街道增添生氣,吸引途人駐足觀看。最近聽同事說「豬仔」消失了,原因是「豬仔」已經停產幾年,雖然店內有新式豬仔錢罌,但顧客獨愛這款六十年代產物,向隅的顧客不少仍有一絲希望,給店主留下聯絡方法。

上環街道的豬仔錢罌陣

上環街道的豬仔錢罌陣(感謝朱耀昌先生提供照片)

這款豬仔錢罌在六十年代開始流行,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錢罌在小朋友眼中既是玩具,又是儲錢神器。還記得當時的銀行推出不同造型的錢罌,以吸引小朋友開戶。我第一個錢罌就是舊滙豐總行造型的膠製錢罌,後來有另外一間銀行推出仿銅的犀牛錢罌,我非常喜歡,更為了這隻「犀牛」再多開一個銀行戶口。

舊款的銀行錢罌有個特點,就是儲滿後小朋友不能夠自行打開,而是要帶到銀行交由職員打開錢罌底部的封膠,點清錢幣後,將錢存進戶口。今時今日銀行都設有兒童戶口,但難以想像小朋友會像我小時候一樣,可以帶着錢罌去銀行,找銀行職員幫忙「數銀仔」和入數。(註:自從銀行向存入和兌取硬幣數量較多的客戶收取費用後,不少市民都轉用金管局硬幣回收車。)

 

舊滙豐總行錢罌
舊滙豐總行錢罌(網上圖片)
 
犀牛錢罌

犀牛錢罌(感謝黃精明先生提供照片)

昔日銀行推出錢罌旨在宣傳之餘,也不忘銀行應有的社會責任,鼓勵小朋友培養儲蓄的習慣。豬仔錢罌喚起的不僅是我的童年回憶,亦似在呼應金管局現時推動香港普及金融的使命。

過去談普及金融時,我比較多講銀行分行網絡的問題,但其實普及金融涉及的範圍甚廣,包括市民和企業開戶時是否容易、弱勢社群在使用銀行服務時是否獲得公平合理的待遇等。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透過二十國集團、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加強對銀行業監管框架和標準,並大力打擊洗錢和恐怖分子籌資活動,部分跨國銀行更被個別國家的監管機構處分和徵收巨額罰款。

也許是這個原因,一些國際銀行的香港子行和分行亦變得戰戰兢兢。近來我們聽到不少人抱怨,香港有銀行在開戶進行「客戶盡職審查」時,要求準客戶回答十分多的問題和遞交一些難以取得的陳年文件,令開戶過程變得冗長困難。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和金融中心,銀行服務就如衣食住行,是基本的生活需求。我希望銀行在配合總部合規政策的同時,亦會因應本地情況和監管要求而作出適當調整,不要忽略普羅市民對開戶和基本銀行服務的需求,並顧及銀行在普及金融方面應有的社會責任。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陳德霖

2016年7月13日

 

普及金融系列之三

系列文章回顧:
[一]流動分行‧「以客為本」‧「普及金融」
[二] 新科技如何促進「普及金融」?視像櫃員機!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6年0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