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按揭問題

匯思

2007年09月06日

美國次級按揭問題

美國次級按揭問題可能沒有對香港的銀行體系造成結構性的影響,但其風險及不明朗因素仍需得到銀行界及其他市場人士的關注。

較早前,我在本專欄提到金融體系透過證券化將風險分散,會對貨幣與金融穩定構成風險,原因是證券化令人無法清楚知道風險真正存在於哪裏、由誰承擔、有否得到妥善管理,以及風險一旦惡化至超出預期時會出現甚麼情況。近期美國次級按揭問題所引發的事件正清楚反映上述情況。讀者們也許已從新聞報導中獲悉,多間海外金融機構及旗下的投資基金因投資於與美國次級按揭市場相關的產品而蒙受重大損失。我相信短期內陸續傳出這類消息並不足為奇。接下來,大家自然會問,香港的銀行又怎樣呢?

香港的銀行一向也有投資於證券,但近年為了提高收益,部分銀行開始投資於信貸衍生工具等比較複雜的金融產品上。雖然這些銀行普遍認為,只要限定投資於擁有投資級別的證券,就可免受美國次級按揭市場的信貸風險影響。然而,即使是A級美國次級按揭證券的市值也因為近期美國市場的事件而大幅下跌,足以證明這種看法過於樂觀。幸好,可能正因為香港的信貸衍生工具市場發展相對較慢,反而促使香港的銀行密切監察與次按有關的證券及信貸衍生工具所引起的風險。

從本地註冊銀行提交金管局的資料顯示,它們在美國次級按揭市場的整體投資額並未對香港的銀行體系構成系統性影響。這個結果雖然叫人感到安心,但我們仍不可以鬆懈。正如我早前指出,市場參與者之間的風險轉移變得越來越容易,監管機構就貨幣及金融穩定進行市場監察亦變得越來越困難,這是大家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此外,我還想到兩點我們可以從這次事件中汲取的教訓。

第一點是關於市場人士是否真正了解他們所買進的投資產品。出現問題的金融機構的經驗不單突顯美國次級按揭問題的嚴重程度,還反映出在貸款需求疲弱、利率低企、流動資金過剩及信貸息差處於非常低水平的環境下,銀行為求提高收入而有意無意間所承擔的風險。各地的銀行監管機構一般都擔心銀行的董事局及高級管理層是否具備足夠有關的專門知識,了解銀行對抵押債務債券(CDO)等複雜金融工具作出龐大投資時,究竟會面對甚麼市場風險。銀行很多時只倚賴少數高級行政主管及風險管理人員來管理風險,而有關風險卻往往隱藏在複雜的金融產品結構之下。此外,很多銀行都沒有進行嚴格的壓力測試,以致未能清楚了解一旦該等投資的資產質素或市場流動性出現重大及持續的不利變化時,會對銀行的財政狀況構成甚麼潛在影響。銀行在未有詳細制定及嚴格執行這些查證程序之前,應審慎考慮是否投資在這些複雜的信貸及債務工具上。

第二點要汲取的教訓與第一點有關。我們不應視良好的信貸評級為「零風險」的「保證」。銀行買入複雜的投資工具時經常以該項投資已取得投資級別的信貸評級為理據。然而,雖然信貸評級在某程度上確實反映違約的機會有多大,這些評級始終只是評級機構根據其內部評級模型及參考某些假設及歷史數據而得出的意見。投資者一般都無法取得關於這些假設與所用數據的詳細資料,更遑論了解或質疑這些資料。儘管歷史往往會重演,市場的扭曲及調整卻並非每次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出現。近期的事件亦顯示信貸評級機構回應市場環境變化的速度確有商榷餘地,而它們調低評級的舉動更有可能加劇市價的周期波動,從而加重承擔有關風險的人士所面對的壓力。因此,銀行應做好本份,確保了解所買入投資產品背後的相關資產、相關資產所屬市場的情況,以及評級機構所給予的評級。

部分市場人士期望有更多政府干預措施出台,例如是減息或公營機構買入更多按揭證券以支持市場運作,亦有其他人士預測隨着更多次級浮息按揭貸款的定息期限屆滿而調整至較高的浮動息率,美國按揭的信貸質素會在2007年下半年進一步轉弱,甚至持續至2008年。美國次級按揭問題最終會如何演變,以及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目前尚無法預測,市場人士應密切留意事態發展。

 

任志剛
2007年9月6日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7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