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 碩果纍纍

匯思

2019年09月26日

十年耕耘 碩果纍纍

(本文摘譯自金管局總裁陳德霖2019年9月26日於香港銀行公會及香港銀行學會卓越人士講座暨午餐會的發言)

還有幾天,我將卸下「金管局總裁」這個重擔。臨別之際,希望與銀行界的朋友回顧過去十年我們共同努力所創造的豐碩成果,並從監管角度談談銀行業未來將面臨的監管挑戰,這些對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意味着甚麼。

回顧

十年前的10月1日,我正式出任金管局總裁,當時距2007年美國次按危機爆發約兩年時間,香港也難以倖免,尤其是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所觸發的迷債事件造成很大的社會影響,削弱公眾對金融服務業的信任。就是在這艱難的氛圍下,我抱着臨深履薄的心態回到國金二期辦公室。

轉眼十年過去了,粗略計算,這十年來金管局平均每年發出70份規管通告,相信在座的「銀行主管」都印象猶新。稍作梳理就可以看到,貫穿這數百份文件的其實是幾條清晰而相關的主線:

  • 貨幣金融穩定──這是金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 金融業的專業能力──持續提升我稱為「軟實力」的專業技能;
  • 金融──金融必須服務於整個社會,不應忽略利潤較低的基層市民及中小企;
  • 科技的作用──快速的變化、不斷的突破,既創造大量機遇,也帶來巨大的潛在風險;
  • 系統性的企業­文化──維繫信任、保持金融體系穩定的個人和企業基本質素,包括誠信、誠實、開放、尊重等。

以下我將逐點闡述。提出這幾點,並不是要與在座各位圍爐取暖式地回顧和吹噓成果,而是我堅信它們將是我們的前瞻、發展的座標。

貨幣金融穩定

對於較為年長的朋友,香港所經歷過的貨幣危機、銀行擠提、銀行倒閉等種種洗禮,相信仍然印象深刻。可是,對年輕一代來說,這些已是塵封的歷史。就以聯繫匯率制度為例,今天整個香港社會都視匯率穩定為理所當然之事,而我作為過來人就深深體會到,保持社會各界對聯匯制度的信心,實在是金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銀行體系穩定,是對實體經濟和社會運作的重要保障。過去十年金管局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當中較矚目當數按揭成數(LTV)和供款與入息比率(DSR)上限兩項措施。十年來,香港樓價急劇上漲,銀行業之間競爭異常激烈,限制按揭的措施令部分計劃置業人士無法「上車」,難免招人詬病。但對金管局而言,這涉及信貸風險管理和銀行體系穩定,事關重大,假如我們不推行這些「逆周期宏觀審慎」措施,那將是極不負責任的「不作為」。

金管局近年亦加強了與內地相關貸款的監管工作,確保銀行對信貸批核標準和風險管理嚴格把關。與處理物業按揭一樣,基本原則是防患於未然。舉例說,我們加大密度從銀行收集微數據(granular data),盡早發現風險苗頭。正如我們實施按揭限制,這些防範工作會招致一些批評,但我們的立足點必須是廣義的公眾利益。與此同時,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將一如既往地遵循國際監管標準,執行《巴塞爾協議三》(《巴三》)。落實《巴三》過程非常複雜,需要廣泛諮詢,銀行業界的反饋與參與因此非常重要。

即使採取了一切可行的預防措施,但我們仍不能完全排除個別機構發生危機的可能性,而這方面香港所作的準備,比亞洲其他金融中心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之一,就是2017年生效的《金融機構(處置)條例》,讓我們有合適的「工具」去處理陷入財困的銀行,並符合包括納稅人在內持份者的整體利益。

儘管監管嚴謹,但無礙銀行業把握機遇、改新圖強。過去十年,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在交投量和業務種類增長顯著。此外,金管局作為銀行業監管者和外匯基金的投資管理人,積極推行綠色和可持續銀行業務、負責任投資,以及協助業界提升綠色金融專業技能等,共同應對氣候變化,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今天香港的銀行業可能比歷史任何時候都來得更安全、更穩健。香港銀行業建立了多重抵禦逆境的緩衝:資本充足率超過20%、流動性覆蓋率超過150%,兩者都遠高於國際標準;分類貸款比率僅為0.56%;行業整體股東權益回報率去年達13%,是全亞洲最賺錢的地區之一。

專業能力

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人」。環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地監管機構對銀行資本、流動性、風險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日趨複雜。此外,科技和相關領域如網絡安全的發展一日千里。要追上科技發展,業界必須不斷提升專業知識和標準。有別於其他金融行業,銀行監管框架主要對象是機構,對於從業員,我們不實行發牌機制,而是着重於鼓勵和引導,以及進行基準化。回顧過去幾年,推出專業資歷架構是我較滿意的工作之一,我也樂於見到業界和學界合作,增設多個金融領域的學士學位和研究生課程。

監管機構和業界對「軟實力」的看法頗為一致。金管局認為,沒有必要強制銀行從業員取得專業資格,而透過鼓勵業界並與業界通力合作,我們同樣能夠實現確保金融機構以至整個行業是健全、穩定和可靠這個監管目標,並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例如,「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和「零售財富管理」的專業資歷架構,便為香港培育不少專業人才。「人才」和「軟實力」由始至終是關鍵。香港金融服務的競爭力繫於人才質素。因此,持續提升技能,重視培養專才,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

普及金融

當然,金管局和銀行業界的目標難免會有相悖的時候,普及金融或許是其一。推出普及金融,目的就是讓銀行業盡力滿足經濟和社會對銀行服務的需求,而非局限、專注於最有利可圖的業務和客戶群。雖然香港是奉行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但監管機構的服務對象不僅是業界,而是整個香港社會。香港社會普遍重視社群和公平。有留意公共政策、企業管治和商業法規的人士都會看到,過去十年,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期望不斷提高。我接任金管局總裁職位之時,距金管局和證監會就雷曼迷債事件提出了解決方案僅數個月,我相信我們都從中汲取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長者和低收入人士是一個我們絕對不能忽略的客戶群。他們當中不少屬於存款有限、對銀行服務需求不多,因此不會為銀行帶來可觀的手續費或利息收入。儘管如此,社會仍然期望銀行承擔一些義務,為這些客戶提供基本服務。對於運用科技又或使用節省成本的服務渠道(例如自動櫃員機、網上銀行或行動裝置),他們當中一些人可能會感到陌生。我們或許可以用「效率」或「追上潮流」這些理由,努力說服甚或逼使長者去適應新科技,但香港是一個有人情味的社會,我們應該繼續發揚這種美德;對於一些不太適應新科技包括電子支付的個人或小型企業,銀行亦應給予多點包容、多點選擇。

另一個情況是開戶難。一些初創公司和外來企業,都曾抱怨很難在香港開設公司銀行帳戶。這些投訴或多或少影響香港營商環境的聲譽,我們對此非常重視,並採取了一些對症下藥的解決措施,令情況基本可控。這是監管者和業界面臨兩難局面的一個經典例子。一方面,我們不希望盡職調查和「認識你的客戶」過程過度擾民;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容許一家銀行因監測非法活動資金不力而導致聲譽受損並付上其他代價。面對兩類相反的風險,要取得適當平衡,將是我們持續面對的挑戰。

科技

科技,也許是處理日益複雜問題的良方。隨着網上銀行盛行,業界也面臨更大的網絡安全挑戰。未來,科技推動變革。金管局今年已發出八個虛擬銀行牌照,我相信,這只是開端,日後實體銀行有可能變成某種集體回憶,就像街上的公共電話亭。人工智能將在客戶行為和數據分析方面大行其道,甚至延伸至我們預料之外的領域。

科技是雙刃劍,其無窮潛力創造新的機遇,但同時也衍生各種問題,網絡安全和數據私隱已是無法迴避的難題。另外,科技對風險管理又將會產生甚麼潛在的影響呢?當我們不肯定新科技會帶領我們到何方,便無從預測評估風險。此外,銀行與客戶關係的「人性化」又會變成怎樣?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非常聰明、高效、準確,可是它會怎樣了解道德,能否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它對公平得體是否有認知……我也不能完全回答這些問題。但顯而易見的是,科技進步需要人類學習具備相應的駕馭能力。整個銀行業正進入一種截然不同的動態環境,時間被壓縮,過往需時十年轉變,今天一年也嫌長。

文化

科技無疑對我們是巨大的衝擊,因此,我們比以往更需要一份使命感,讓我們得以觀全局、行正道。一些文化特質如誠信、尊重等,就如激流中的磐石,對維繫社會對金融系統的信賴至關重要。金管局可以敦促銀行做很多事情,但難以將這種主觀意願強加諸銀行、要求它們「執行」道德規範。英國學者兼哲學家奧尼爾女男爵(Baroness Onora O’Neill)的一句話我一直銘記於心:「過度監管只會造成『合法就是做對了』的心態(“overuse of regulation leads to the formula ‘legal equals right’”)」。換言之,當業界認為,只要遵守金管局的規則和各種法律,便等同其他行為都是合理且可以接受,便有機會孕育「找漏洞」等投機行為。這當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情況。銀行有責任樹立良好的文化,包括審慎處理風險,以符合道德的方式營商,公平對待客戶,並在企業內部由上至下樹立榜樣,董事會高層重視推動企業文化,建立良好的公司管治,不鼓勵員工進行短期冒進的商業活動。銀行家不應只是遵守金管局指令及其他法律,更要意識到自己作為公眾信任的託管人,作為一位公民,都有一份匹夫之責,這是金管局無法代勞的。我很高興地說,回顧過去十年,香港銀行界在兌現承諾和贏得社會信任的工作方面,值得引以為豪。

結語

十年人事幾番新,金管局和銀行界過去十年經歷了很多事情。儘管今天的金融基建和市場環境遠為複雜,但香港貨幣和金融體系的穩健性也不斷提升。香港銀行業不論在技能和人才的提升、對普及金融的投入、對科技變革的準備,還是誠信和價值觀念,均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維持和提升銀行業水平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回顧過去,我為金管局與業界攜手合作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前路仍有很多事情留待我們去做。

此刻香港正面臨重重難關,不過經驗和歷史告訴我們,香港定能克服這些難關,在香港人齊心協力下,共同邁向發展和成功的新台階。銀行業將在這個過程中繼續作出重大貢獻。隨着中國和亞太地區在全球經濟的重要性日增,以至新興科技的日益廣泛應用,都將會為銀行業、以至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最後,容我說幾句個人感想作總結。過去十年,香港銀行業取得豐頭的發展成果,這裡面固然有金管局團隊專業精神、高度誠信和工作熱誠的成分,但同樣重要的是,銀行業界所發揮的專業水平。因此,我要感謝香港銀行公會、香港銀行學會和銀行業界的所有朋友,感謝他們提出具建設性的意見,以及與金管局保持專業的合作關係,讓我們共同寫下香港成功的篇章。

我深信,我告別金管局後,業界和金管局將會繼續通力合作,為香港整體經濟和社會作出貢獻。在此祝福每一位,希望香港明天會更好。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陳德霖

2019年9月26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9年10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