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 硕果累累

汇思

2019年09月26日

十年耕耘 硕果累累

(本文摘译自金管局总裁陈德霖2019年9月26日于香港银行公会及香港银行学会卓越人士讲座暨午餐会的发言)

还有几天,我将卸下「金管局总裁」这个重担。临别之际,希望与银行界的朋友回顾过去十年我们共同努力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并从监管角度谈谈银行业未来将面临的监管挑战,这些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意味着什么。

回顾

十年前的10月1日,我正式出任金管局总裁,当时距2007年美国次按危机爆发约两年时间,香港也难以幸免,尤其是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所触发的迷债事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削弱公众对金融服务业的信任。就是在这艰难的氛围下,我抱着临深履薄的心态回到国金二期办公室。

转眼十年过去了,粗略计算,这十年来金管局平均每年发出70份规管通告,相信在座的「银行主管」都印象犹新。稍作梳理就可以看到,贯穿这数百份文件的其实是几条清晰而相关的主线:

  • 货币金融稳定──这是金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 金融业的专业能力──持续提升我称为「软实力」的专业技能;
  • 金融──金融必须服务于整个社会,不应忽略利润较低的基层市民及中小企;
  • 科技的作用──快速的变化、不断的突破,既创造大量机遇,也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
  • 系统性的企业­文化──维系信任、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个人和企业基本质素,包括诚信、诚实、开放、尊重等。

以下我将逐点阐述。提出这几点,并不是要与在座各位围炉取暖式地回顾和吹嘘成果,而是我坚信它们将是我们的前瞻、发展的座标。

货币金融稳定

对于较为年长的朋友,香港所经历过的货币危机、银行挤提、银行倒闭等种种洗礼,相信仍然印象深刻。可是,对年轻一代来说,这些已是尘封的历史。就以联系汇率制度为例,今天整个香港社会都视汇率稳定为理所当然之事,而我作为过来人就深深体会到,保持社会各界对联汇制度的信心,实在是金管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银行体系稳定,是对实体经济和社会运作的重要保障。过去十年金管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中较瞩目当数按揭成数(LTV)和供款与入息比率(DSR)上限两项措施。十年来,香港楼价急剧上涨,银行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限制按揭的措施令部分计划置业人士无法「上车」,难免招人诟病。但对金管局而言,这涉及信贷风险管理和银行体系稳定,事关重大,假如我们不推行这些「逆周期宏观审慎」措施,那将是极不负责任的「不作为」。

金管局近年亦加强了与内地相关贷款的监管工作,确保银行对信贷批核标准和风险管理严格把关。与处理物业按揭一样,基本原则是防患于未然。举例说,我们加大密度从银行收集微数据(granular data),尽早发现风险苗头。正如我们实施按揭限制,这些防范工作会招致一些批评,但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是广义的公众利益。与此同时,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将一如既往地遵循国际监管标准,执行《巴塞尔协议三》(《巴三》)。落实《巴三》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广泛谘询,银行业界的反馈与参与因此非常重要。

即使采取了一切可行的预防措施,但我们仍不能完全排除个别机构发生危机的可能性,而这方面香港所作的准备,比亚洲其他金融中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之一,就是2017年生效的《金融机构(处置)条例》,让我们有合适的「工具」去处理陷入财困的银行,并符合包括纳税人在内持份者的整体利益。

尽管监管严谨,但无碍银行业把握机遇、改新图强。过去十年,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在交投量和业务种类增长显著。此外,金管局作为银行业监管者和外汇基金的投资管理人,积极推行绿色和可持续银行业务、负责任投资,以及协助业界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技能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今天香港的银行业可能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安全、更稳健。香港银行业建立了多重抵御逆境的缓冲:资本充足率超过20%、流动性覆盖率超过150%,两者都远高于国际标准;分类贷款比率仅为0.56%;行业整体股东权益回报率去年达13%,是全亚洲最赚钱的地区之一。

专业能力

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人」。环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地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日趋复杂。此外,科技和相关领域如网络安全的发展一日千里。要追上科技发展,业界必须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标准。有别于其他金融行业,银行监管框架主要对象是机构,对于从业员,我们不实行发牌机制,而是着重于鼓励和引导,以及进行基准化。回顾过去几年,推出专业资历架构是我较满意的工作之一,我也乐于见到业界和学界合作,增设多个金融领域的学士学位和研究生课程。

监管机构和业界对「软实力」的看法颇为一致。金管局认为,没有必要强制银行从业员取得专业资格,而透过鼓励业界并与业界通力合作,我们同样能够实现确保金融机构以至整个行业是健全、稳定和可靠这个监管目标,并提升香港的竞争力,例如,「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和「零售财富管理」的专业资历架构,便为香港培育不少专业人才。「人才」和「软实力」由始至终是关键。香港金融服务的竞争力系于人才质素。因此,持续提升技能,重视培养专才,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根本所在。

普及金融

当然,金管局和银行业界的目标难免会有相悖的时候,普及金融或许是其一。推出普及金融,目的就是让银行业尽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对银行服务的需求,而非局限、专注于最有利可图的业务和客户群。虽然香港是奉行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但监管机构的服务对象不仅是业界,而是整个香港社会。香港社会普遍重视社群和公平。有留意公共政策、企业管治和商业法规的人士都会看到,过去十年,大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不断提高。我接任金管局总裁职位之时,距金管局和证监会就雷曼迷债事件提出了解决方案仅数个月,我相信我们都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长者和低收入人士是一个我们绝对不能忽略的客户群。他们当中不少属于存款有限、对银行服务需求不多,因此不会为银行带来可观的手续费或利息收入。尽管如此,社会仍然期望银行承担一些义务,为这些客户提供基本服务。对于运用科技又或使用节省成本的服务渠道(例如自动柜员机、网上银行或行动装置),他们当中一些人可能会感到陌生。我们或许可以用「效率」或「追上潮流」这些理由,努力说服甚或逼使长者去适应新科技,但香港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美德;对于一些不太适应新科技包括电子支付的个人或小型企业,银行亦应给予多点包容、多点选择。

另一个情况是开户难。一些初创公司和外来企业,都曾抱怨很难在香港开设公司银行帐户。这些投诉或多或少影响香港营商环境的声誉,我们对此非常重视,并采取了一些对症下药的解决措施,令情况基本可控。这是监管者和业界面临两难局面的一个经典例子。一方面,我们不希望尽职调查和「认识你的客户」过程过度扰民;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容许一家银行因监测非法活动资金不力而导致声誉受损并付上其他代价。面对两类相反的风险,要取得适当平衡,将是我们持续面对的挑战。

科技

科技,也许是处理日益复杂问题的良方。随着网上银行盛行,业界也面临更大的网络安全挑战。未来,科技推动变革。金管局今年已发出八个虚拟银行牌照,我相信,这只是开端,日后实体银行有可能变成某种集体回忆,就像街上的公共电话亭。人工智能将在客户行为和数据分析方面大行其道,甚至延伸至我们预料之外的领域。

科技是双刃剑,其无穷潜力创造新的机遇,但同时也衍生各种问题,网络安全和数据私隐已是无法回避的难题。另外,科技对风险管理又将会产生什么潜在的影响呢?当我们不肯定新科技会带领我们到何方,便无从预测评估风险。此外,银行与客户关系的「人性化」又会变成怎样?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非常聪明、高效、准确,可是它会怎样了解道德,能否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它对公平得体是否有认知……我也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但显而易见的是,科技进步需要人类学习具备相应的驾驭能力。整个银行业正进入一种截然不同的动态环境,时间被压缩,过往需时十年转变,今天一年也嫌长。

文化

科技无疑对我们是巨大的冲击,因此,我们比以往更需要一份使命感,让我们得以观全局、行正道。一些文化特质如诚信、尊重等,就如激流中的磐石,对维系社会对金融系统的信赖至关重要。金管局可以敦促银行做很多事情,但难以将这种主观意愿强加诸银行、要求它们「执行」道德规范。英国学者兼哲学家奥尼尔女男爵(Baroness Onora O’Neill)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过度监管只会造成『合法就是做对了』的心态(“overuse of regulation leads to the formula ‘legal equals right’”)」。换言之,当业界认为,只要遵守金管局的规则和各种法律,便等同其他行为都是合理且可以接受,便有机会孕育「找漏洞」等投机行为。这当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情况。银行有责任树立良好的文化,包括审慎处理风险,以符合道德的方式营商,公平对待客户,并在企业内部由上至下树立榜样,董事会高层重视推动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公司管治,不鼓励员工进行短期冒进的商业活动。银行家不应只是遵守金管局指令及其他法律,更要意识到自己作为公众信任的托管人,作为一位公民,都有一份匹夫之责,这是金管局无法代劳的。我很高兴地说,回顾过去十年,香港银行界在兑现承诺和赢得社会信任的工作方面,值得引以为豪。

结语

十年人事几番新,金管局和银行界过去十年经历了很多事情。尽管今天的金融基建和市场环境远为复杂,但香港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也不断提升。香港银行业不论在技能和人才的提升、对普及金融的投入、对科技变革的准备,还是诚信和价值观念,均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维持和提升银行业水平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回顾过去,我为金管局与业界携手合作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前路仍有很多事情留待我们去做。

此刻香港正面临重重难关,不过经验和历史告诉我们,香港定能克服这些难关,在香港人齐心协力下,共同迈向发展和成功的新台阶。银行业将在这个过程中继续作出重大贡献。随着中国和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的重要性日增,以至新兴科技的日益广泛应用,都将会为银行业、以至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最后,容我说几句个人感想作总结。过去十年,香港银行业取得丰头的发展成果,这里面固然有金管局团队专业精神、高度诚信和工作热诚的成分,但同样重要的是,银行业界所发挥的专业水平。因此,我要感谢香港银行公会、香港银行学会和银行业界的所有朋友,感谢他们提出具建设性的意见,以及与金管局保持专业的合作关系,让我们共同写下香港成功的篇章。

我深信,我告别金管局后,业界和金管局将会继续通力合作,为香港整体经济和社会作出贡献。在此祝福每一位,希望香港明天会更好。

 

香港金融管理局
总裁
陈德霖

2019年9月26日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19年10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