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手段

匯思

2004年09月23日

行政手段

若市場發展未臻完善,要有效傳遞政策,便可能要訴諸行政手段。但市場要為此付上代價。

若要宏觀經濟政策發揮預期作用,就需要高效率的「傳導機制」,讓高層次的決策可以適當影響微觀層面的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中,這種傳導機制主要透過供求力量來運作,正如宏觀經濟政策的轉變亦主要藉運用市場工具來進行。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運用利率政策。無論目標是確保物價穩定或經濟持續增長或促進就業,甚至是其中兩者或三者,利率的高低會影響消費者、投資者及其他有關人士的經濟行為,最終產生預期結果。

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利用行政手段達到宏觀經濟目標可能比較有效,甚至有實際需要。舉例來說,若市場的成熟程度尚未足以發揮有關作用,或市場可能會過度調整,危及金融穩定,便可能無可避免地要訴諸行政手段。同時,行政手段亦可以比較有針對性,即是說有關措施可以特別為達到預期效果而設,不會無意間影響到其他經濟活動,至於運用市場工具則會有很大的影響面。行政手段的傳遞速度也比較快,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預期效果。當然,運用行政手段需要付上代價,代價亦可能會以不同形式出現。有限資源的整體分配效率受到影響便是一例,原因是任何官員都不可能比運作完善的市場的無形之手更有效率(如果有這樣的市場存在的話)。此外,儘管行政手段比較有針對性,而且很快就能見到效果,但一般都比較直接,破壞力亦較大。對於信貸狀況良好,但卻無緣無故地被拒絕提供貸款的企業來說,支付較高利息,總比借不到錢好。

中國內地以行政手段為傳導機制,但相信以此為題的學術研究並不多。與所有政策方案一樣,行政手段有利亦有弊,視乎個別經濟體系本身的結構特質而定,利弊各有不同。不過,我認為特別是對香港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因為我們極之需要加深對內地的了解,才能有效發揮香港作為中國的國際城市及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毫無疑問,我們對市場有堅定的信念及充足的信心,但我們明白政府偶然亦需要採取行動,修正市場調整過度的情況。我從1998年慘痛的經歷中學會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自由市場會被自由操控,並會過度調整至不符合公眾利益的水平(尤其是相對於國際資金來說規模比較細小的金融市場)。無論如何,在全面實施市場改革,以及發展出可靠的市場機制之前,除了運用行政手段外,其他能有效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可行方案實在寥寥無幾。

目前有許多具體證據,可以證明在宏觀調控中以行政手段為傳導機制已有成效。內地的宏觀經濟數據,包括固定投資、國內生產總值、貨幣供應量以至銀行貸款的增長正在迅速放緩,對於市場經濟來說,這樣的速度在正常情況下實在難以想像。不過增長速度在3個月內急速減慢,不禁令人關注增長速度能否得到有效調節,逐步放慢至合理水平。在市場經濟中,政策傳導可以通過道德勸喻,在內地是透過行政指令的形式來運作,使經濟行為沿着指定方向發展。同時若指示未得到遵循,往往可以訴諸法律,強制遵守。與此同時,這輪宏觀調控沒有壓抑消費,因此消費如預期般繼續增長,並未因行政手段而受到影響,對因食品價格上升帶動的通脹上調也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態度。大體上這些措施運作有效,即使有任何副作用的話,我們都期望內地有關部門能成功加以控制,並同時加快市場改革的步伐,以至長遠能逐步以市場工具取替行政工具。

 

任志剛

2004年9月23日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4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