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手段

匯思

2004年09月23日

行政手段

若市场发展未臻完善,要有效传递政策,便可能要诉诸行政手段。但市场要为此付上代价。

若要宏观经济政策发挥预期作用,就需要高效率的「传导机制」,让高层次的决策可以适当影响微观层面的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中,这种传导机制主要透过供求力量来运作,正如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亦主要藉运用市场工具来进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运用利率政策。无论目标是确保物价稳定或经济持续增长或促进就业,甚至是其中两者或三者,利率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投资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经济行为,最终产生预期结果。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利用行政手段达到宏观经济目标可能比较有效,甚至有实际需要。举例来说,若市场的成熟程度尚未足以发挥有关作用,或市场可能会过度调整,危及金融稳定,便可能无可避免地要诉诸行政手段。同时,行政手段亦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即是说有关措施可以特别为达到预期效果而设,不会无意间影响到其他经济活动,至于运用市场工具则会有很大的影响面。行政手段的传递速度也比较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运用行政手段需要付上代价,代价亦可能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有限资源的整体分配效率受到影响便是一例,原因是任何官员都不可能比运作完善的市场的无形之手更有效率(如果有这样的市场存在的话)。此外,尽管行政手段比较有针对性,而且很快就能见到效果,但一般都比较直接,破坏力亦较大。对于信贷状况良好,但却无缘无故地被拒绝提供贷款的企业来说,支付较高利息,总比借不到钱好。

中国内地以行政手段为传导机制,但相信以此为题的学术研究并不多。与所有政策方案一样,行政手段有利亦有弊,视乎个别经济体系本身的结构特质而定,利弊各有不同。不过,我认为特别是对香港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我们极之需要加深对内地的了解,才能有效发挥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城市及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毫无疑问,我们对市场有坚定的信念及充足的信心,但我们明白政府偶然亦需要采取行动,修正市场调整过度的情况。我从1998年惨痛的经历中学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自由市场会被自由操控,并会过度调整至不符合公众利益的水平(尤其是相对于国际资金来说规模比较细小的金融市场)。无论如何,在全面实施市场改革,以及发展出可靠的市场机制之前,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外,其他能有效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行方案实在寥寥无几。

目前有许多具体证据,可以证明在宏观调控中以行政手段为传导机制已有成效。内地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固定投资、国内生产总值、货币供应量以至银行贷款的增长正在迅速放缓,对于市场经济来说,这样的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实在难以想像。不过增长速度在3个月内急速减慢,不禁令人关注增长速度能否得到有效调节,逐步放慢至合理水平。在市场经济中,政策传导可以通过道德劝喻,在内地是透过行政指令的形式来运作,使经济行为沿着指定方向发展。同时若指示未得到遵循,往往可以诉诸法律,强制遵守。与此同时,这轮宏观调控没有压抑消费,因此消费如预期般继续增长,并未因行政手段而受到影响,对因食品价格上升带动的通胀上调也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大体上这些措施运作有效,即使有任何副作用的话,我们都期望内地有关部门能成功加以控制,并同时加快市场改革的步伐,以至长远能逐步以市场工具取替行政工具。

 

任志刚

2004年9月23日

 

有关《观点》文章: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订日期 : 2004年0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