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風險管理樞紐

匯思

2019年09月16日

香港的風險管理樞紐

(本文摘譯自金管局總裁陳德霖2019年9月16日於財資市場高峰會的發言)

大概十五年前,一位資深銀行家向我建議,若要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要將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的「風險管理樞紐」。可是,他沒有解說何謂「風險管理樞紐」,亦未提出該如何實踐。

現在回想,才赫然發覺,雖然我們從未刻意將這個概念確定為政策目標,但無意之間香港已然發展成為亞洲的風險管理樞紐,成績斐然。

風險管理樞紐的先決條件

要成為風險管理樞紐,重要的先決條件是有資金流。然而,我們需要分辨何謂真正的資金流。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也許是基於稅務考慮,一些日本銀行熱衷於利用香港進行所謂「離岸日圓業務」──即日本銀行貸款給日本境內客戶,但貸款則在香港入帳。從後來的發展看來,雖然「離岸日圓業務」會推高香港銀行業的資產總額,但對於創造就業和提升從業員批核貸款的專業技能而言,並沒有為香港帶來多少實質好處。這些貸款機構只是將日圓貸款在香港入帳,卻沒有將實質的風險管理功能放在香港。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這類業務即絕跡香港。

明乎此,就可以理解為何金管局過去十年清楚表明不希望銀行利用香港進行純粹入帳業務。我們的立場是,銀行如要將貸款或其他資產在香港入帳,便必須證明它們在香港具備所需的風險管理能力和監控程序,在整個流程中都能審慎管理這些資產。但一個基本問題是:資金為何要流入香港而不是其他金融中心?這似乎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在沒有資本管制的情況下,資金會自由流動,且對風險極之敏感,一般都會選擇在最具效率、最安全的地方落戶。換言之,資金都會流向能提供良好風險管理的地方。與此同時,一個地方處理的資金流愈多,就愈能提升革新其風險管理能力。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過程,當一個地方在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方面居領導地位,就能夠匯聚更多資金。

過去十年,香港蛻變為亞洲風險管理樞紐,在這個進程中,有幾項發展發揮了關鍵作用。

人民幣國際化

2009年以來,香港迅速躍居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全球約五成的離岸人民幣資金都凝聚於香港,經我們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結算及交收的人民幣總額每日平均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此外,全球超過七成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都經由香港處理。這些數字反映香港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貸款、點心債發行及人民幣相關產品與金融衍生工具中心,加上豐富的銀行產品、投資及對沖工具,令香港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風險管理方面穩處全球領先地位。

滬港通和深港通

滬港通和深港通相繼在2014年和2016年開通,使全球投資者能夠通過香港投資內地資本市場。而當中的北向通提供巨大的機遇,幫助有意投資A股市場的境外投資者了解涉及的風險,並為風險計價,有助香港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滬港通和深港通亦促成MSCI等環球股市指數增加A股的比重。

亞洲股票衍生工具中心

與此相關的另一個趨勢,是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已決定或正計劃將其亞洲股票衍生工具的入帳中心由歐洲遷至亞洲。此舉可算是順理成章,因為這些衍生工具的證券和客戶都身處亞洲。只要入帳業務有必要的風險管理作配合,金管局都非常歡迎並樂意協助它們遷移來港。而這個趨勢亦有助鞏固香港作為亞洲股票和衍生工具(尤其是內地相關股票)的風險管理樞紐地位。

債券通

同一道理,2017年開通的北向債券通,為香港創造另一個提升風險管理功能的契機,讓有意投資於內地債券市場的離岸投資者,利用香港作風險管理。雖然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但我深信債券通能吸引那些傾向於沿用金管局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名義持有人托管模式的投資者。未來數個月,CMU將會推出更多增值服務予這類債券投資者。

內地相關貸款

貸款業務是銀行的基本業務。銀行若然不能為資金找到穩健而有利可圖的出路,收取客戶存款就變得沒有意義。隨着內地經濟飛升,改革開放持續深化,香港成為資金進出內地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樞紐。金管局一直收集香港銀行「內地相關貸款」的統計數據,當中包括銀行向投資於內地的香港和海外企業,以及內地企業(主要為大型國有企業)提供的貸款。隨着香港日漸成為海外企業「走進來」、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資金來源地,內地相關貸款規模由2009年的低水平,大幅增至現時約4.6萬億港元,佔香港銀行貸款總額約45%,是香港銀行體系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香港銀行業的盈利和穩健度舉足輕重。毋容置疑,銀行在拓展這方面的貸款業務時,必須維持高水平的貸款批核準則及風險管理,無論是批出貸款時的「認識你的客戶」和客戶盡職審查程序,又或是在持續監察過程中,銀行務必相應加強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以應對這些業務快速的增長。金管局在對銀行的持續監管當中,一直高度重視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力,確保它們秉持高水平的批核貸款標準。事實上,反映內地相關貸款信用質素的「不良貸款比率」維持在0.7%左右的穩健水平,只是稍高於所有銀行貸款的整體不良貸款比率的0.56%水平。

財富管理

香港和內地居民的財富快速累積,對財富管理服務的需求日漸殷切。目前香港私人銀行所管理的資產規模約1萬億美元。同樣地,私人銀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繫於嚴謹的風險管理,而當中有兩個主要環節。首先,銀行必須進行妥善的「認識你的客戶」程序,在確定資金來源和持續監察方面,重點檢視有否任何可疑資金流動,以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籌集活動;第二,私人銀行除要了解客戶能承受風險的水平,還必須在向客戶推廣產品前進行妥善的產品盡職審查。香港要在私人財富管理方面保持領先地位,就必須在保障投資者利益及為客戶提供方便快捷服務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為此,監管機構要與業界緊密合作,不時優化監管規則和作業手法,以配合客戶需求的變化和金融市場的發展。萬應靈丹不易求,故此我希望持份者能夠採納真正的風險為本方法,一方面是監管機構清楚說明它們所關注的風險或問題,另一方面業界則應考慮如何妥善管理風險,避免因過度詮釋有關規例或實施僵化的程序而「驅客」。

軟實力

國際金融中心要力保其地位,超卓的軟實力必不可少。軟實力由各式各樣有形的市場基建和無形的優勢組合而成。穩健且為市場所理解接受的監管制度是根本,具備高度專業精神的市場從業員同樣重要。有見於此,過去十多年金管局推出多項提升銀行業專業能力的措施,其中一項大動作就是在2005年將香港財資市場發展委員會與香港財資市場公會合併,成立財資市場公會。我在2004年提出這個意見,獲得業界從業員全力支持。財資市場公會成立的目的,就是提升從業員的專業水平及香港財資市場的競爭力。財資市場公會除了提供優質培訓計劃外,最近還代表香港加入環球外匯委員會(Global Foreign Exchange Committee),在外匯市場積極推動《環球外匯守則》的良好作業手法。

為提升軟實力,金管局與財資市場公會、香港銀行學會緊密合作,推出多個「專業資歷架構」單元,我們很快會再推出關於操作風險管理和合規的兩個新單元。此外,金管局在今年6月成立香港金融學院,培育金融業領袖人才及推動貨幣與金融研究,包括應用研究。我們將與所有持份者包括財資市場公會通力合作,推動金融學院的工作,提升香港作為亞洲主要金融中心的軟實力。

國際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異常激烈,且只會更趨白熱化。一旦我們的金融服務水平無法持續提升,資金很快就會流走。一言蔽之,我認為「國際風險管理樞紐」與「國際金融中心」同義,國際金融中心必須同時是風險管理樞紐,提供一應俱全的金融中介,包括貨幣、銀行、資本市場、資產管理及保險等,否則這個金融中心是沒有競爭力的。反之,一個地方也不可能純粹是「風險管理樞紐」,而非國際金融中心。換句話說,缺乏資金流轉的地方不可能成為風險管理樞紐。

今天,我想在此分享如何加強香港在風險管理領域的競爭力及領導地位的幾個要點:

  1. 金融機構不能將自身利益凌駕客戶利益之上。金融機構和從業員的專業精神和操守,是贏取客戶信心和信任的關鍵。無信不立,沒有客戶的信賴,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難以持續。
  2. 在好景時,金融機構必須保持清醒,在尚未建立足夠的風險管理能力前,切忌過度進取和急速擴展以圖取厚利。回顧金融發展史,承受過大風險或過度擴張造成失敗的惡果,比比皆是。
  3. 監管當局應以風險為本、合乎比例地進行監管,並以開放態度處理風險管理的問題。監管當局應與業界保持良性互動,共同探討處理風險的各種可行方法,畢竟業界緊貼市場客戶,對於如何減少對客戶造成干擾或不便並妥善應對風險,有較好的掌握。
  4. 監管當局絕對不能有絲毫鬆懈,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日子,也要時刻保持警覺,居安思危。我們無法杜絕銀行危機、金融危機,但最起碼要建立起足夠的緩衝能力,減少出現危機的機率;並一旦危機出現,我們也可以減輕損害和破壞力。
  5. 當監管當局高估了風險,又或者有其他更有效的應對方案,業界應該敢於向當局反映。另一方面,業界對監管規定不應過度詮釋或矯枉過正,但求合規,令客戶不勝其煩之餘,但又無助提升風險管理效果。

金融業與監管機構應該是合作夥伴,而不是站在對立面,雙方應共同發展最切合香港情況與需要的風險管理架構與作業手法。風險管理必然因時因地制宜,我們應該參考借鏡其他地區的經驗,自強不息,尋求適合香港情況的成功之道。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陳德霖

2019年9月16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9年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