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译自金管局总裁陈德霖2019年9月16日于财资市场高峰会的发言)
大概十五年前,一位资深银行家向我建议,若要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就要将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风险管理枢纽」。可是,他没有解说何谓「风险管理枢纽」,亦未提出该如何实践。
现在回想,才赫然发觉,虽然我们从未刻意将这个概念确定为政策目标,但无意之间香港已然发展成为亚洲的风险管理枢纽,成绩斐然。
风险管理枢纽的先决条件
要成为风险管理枢纽,重要的先决条件是有资金流。然而,我们需要分辨何谓真正的资金流。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也许是基于税务考虑,一些日本银行热衷于利用香港进行所谓「离岸日圆业务」──即日本银行贷款给日本境内客户,但贷款则在香港入帐。从后来的发展看来,虽然「离岸日圆业务」会推高香港银行业的资产总额,但对于创造就业和提升从业员批核贷款的专业技能而言,并没有为香港带来多少实质好处。这些贷款机构只是将日圆贷款在香港入帐,却没有将实质的风险管理功能放在香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这类业务即绝迹香港。
明乎此,就可以理解为何金管局过去十年清楚表明不希望银行利用香港进行纯粹入帐业务。我们的立场是,银行如要将贷款或其他资产在香港入帐,便必须证明它们在香港具备所需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监控程序,在整个流程中都能审慎管理这些资产。但一个基本问题是:资金为何要流入香港而不是其他金融中心?这似乎是一个「鸡与鸡蛋」的问题。在没有资本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会自由流动,且对风险极之敏感,一般都会选择在最具效率、最安全的地方落户。换言之,资金都会流向能提供良好风险管理的地方。与此同时,一个地方处理的资金流愈多,就愈能提升革新其风险管理能力。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当一个地方在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方面居领导地位,就能够汇聚更多资金。
过去十年,香港蜕变为亚洲风险管理枢纽,在这个进程中,有几项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
2009年以来,香港迅速跃居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全球约五成的离岸人民币资金都凝聚于香港,经我们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结算及交收的人民币总额每日平均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此外,全球超过七成的人民币跨境支付都经由香港处理。这些数字反映香港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贷款、点心债发行及人民币相关产品与金融衍生工具中心,加上丰富的银行产品、投资及对冲工具,令香港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风险管理方面稳处全球领先地位。
沪港通和深港通
沪港通和深港通相继在2014年和2016年开通,使全球投资者能够通过香港投资内地资本市场。而当中的北向通提供巨大的机遇,帮助有意投资A股市场的境外投资者了解涉及的风险,并为风险计价,有助香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沪港通和深港通亦促成MSCI等环球股市指数增加A股的比重。
亚洲股票衍生工具中心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趋势,是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已决定或正计划将其亚洲股票衍生工具的入帐中心由欧洲迁至亚洲。此举可算是顺理成章,因为这些衍生工具的证券和客户都身处亚洲。只要入帐业务有必要的风险管理作配合,金管局都非常欢迎并乐意协助它们迁移来港。而这个趋势亦有助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股票和衍生工具(尤其是内地相关股票)的风险管理枢纽地位。
债券通
同一道理,2017年开通的北向债券通,为香港创造另一个提升风险管理功能的契机,让有意投资于内地债券市场的离岸投资者,利用香港作风险管理。虽然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我深信债券通能吸引那些倾向于沿用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名义持有人托管模式的投资者。未来数个月,CMU将会推出更多增值服务予这类债券投资者。
内地相关贷款
贷款业务是银行的基本业务。银行若然不能为资金找到稳健而有利可图的出路,收取客户存款就变得没有意义。随着内地经济飞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香港成为资金进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枢纽。金管局一直收集香港银行「内地相关贷款」的统计数据,当中包括银行向投资于内地的香港和海外企业,以及内地企业(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提供的贷款。随着香港日渐成为海外企业「走进来」、内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资金来源地,内地相关贷款规模由2009年的低水平,大幅增至现时约4.6万亿港元,占香港银行贷款总额约45%,是香港银行体系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香港银行业的盈利和稳健度举足轻重。毋容置疑,银行在拓展这方面的贷款业务时,必须维持高水平的贷款批核准则及风险管理,无论是批出贷款时的「认识你的客户」和客户尽职审查程序,又或是在持续监察过程中,银行务必相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这些业务快速的增长。金管局在对银行的持续监管当中,一直高度重视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它们秉持高水平的批核贷款标准。事实上,反映内地相关贷款信用质素的「不良贷款比率」维持在0.7%左右的稳健水平,只是稍高于所有银行贷款的整体不良贷款比率的0.56%水平。
财富管理
香港和内地居民的财富快速累积,对财富管理服务的需求日渐殷切。目前香港私人银行所管理的资产规模约1万亿美元。同样地,私人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系于严谨的风险管理,而当中有两个主要环节。首先,银行必须进行妥善的「认识你的客户」程序,在确定资金来源和持续监察方面,重点检视有否任何可疑资金流动,以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筹集活动;第二,私人银行除要了解客户能承受风险的水平,还必须在向客户推广产品前进行妥善的产品尽职审查。香港要在私人财富管理方面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在保障投资者利益及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为此,监管机构要与业界紧密合作,不时优化监管规则和作业手法,以配合客户需求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万应灵丹不易求,故此我希望持份者能够采纳真正的风险为本方法,一方面是监管机构清楚说明它们所关注的风险或问题,另一方面业界则应考虑如何妥善管理风险,避免因过度诠释有关规例或实施僵化的程序而「驱客」。
软实力
国际金融中心要力保其地位,超卓的软实力必不可少。软实力由各式各样有形的市场基建和无形的优势组合而成。稳健且为市场所理解接受的监管制度是根本,具备高度专业精神的市场从业员同样重要。有见于此,过去十多年金管局推出多项提升银行业专业能力的措施,其中一项大动作就是在2005年将香港财资市场发展委员会与香港财资市场公会合并,成立财资市场公会。我在2004年提出这个意见,获得业界从业员全力支持。财资市场公会成立的目的,就是提升从业员的专业水平及香港财资市场的竞争力。财资市场公会除了提供优质培训计划外,最近还代表香港加入环球外汇委员会(Global Foreign Exchange Committee),在外汇市场积极推动《环球外汇守则》的良好作业手法。
为提升软实力,金管局与财资市场公会、香港银行学会紧密合作,推出多个「专业资历架构」单元,我们很快会再推出关于操作风险管理和合规的两个新单元。此外,金管局在今年6月成立香港金融学院,培育金融业领袖人才及推动货币与金融研究,包括应用研究。我们将与所有持份者包括财资市场公会通力合作,推动金融学院的工作,提升香港作为亚洲主要金融中心的软实力。
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且只会更趋白热化。一旦我们的金融服务水平无法持续提升,资金很快就会流走。一言蔽之,我认为「国际风险管理枢纽」与「国际金融中心」同义,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同时是风险管理枢纽,提供一应俱全的金融中介,包括货币、银行、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及保险等,否则这个金融中心是没有竞争力的。反之,一个地方也不可能纯粹是「风险管理枢纽」,而非国际金融中心。换句话说,缺乏资金流转的地方不可能成为风险管理枢纽。
今天,我想在此分享如何加强香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竞争力及领导地位的几个要点:
金融业与监管机构应该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站在对立面,双方应共同发展最切合香港情况与需要的风险管理架构与作业手法。风险管理必然因时因地制宜,我们应该参考借镜其他地区的经验,自强不息,寻求适合香港情况的成功之道。
香港金融管理局
总裁
陈德霖
201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