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科技為香港金融服務業品牌增值

匯思

2016年09月06日

以金融科技為香港金融服務業品牌增值

今天我出席了財資市場高峰會,在會上我以建立和保持「香港品牌」為主題,對於香港金融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契機分享我的一些看法,本文集中談談其中關於金融科技(Fintech)的部分。

在環球金融中心的激烈競爭當中,「香港」二字已是品牌的保證,我們提供的金融產品選擇多、市場夠深、效率快、服務好、透明度高、監管完善,然而這些品質並非香港的獨家專利,面對來自各地的競爭,香港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擁抱金融科技是新的推動力。近年來,金融科技在我們日常生活上日趨重要。儘管如此,金融科技畢竟是新事物,觸及很多未曾嘗試的範疇,即使業界躍躍欲試,但可能會擔心新產品或服務出現未知的情況,又或者是否符合現有的法規和監管要求等。

金管局在今年三月成立了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Fintech Facilitation Office),打開溝通之門,促進金融業與監管當局和科技業界的溝通和交流。我們較早前推出「網絡防衛計劃」,就得到銀行和金融科技界的認同和廣泛支持。

踏出成功的第一步後,金管局今日再公布兩項新猷,繼續推動金融科技在香港發展。

(1)    金融科技創新中心(Fintech Innovation Hub)

第一項新猷就是金管局與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合作推出金融科技創新中心,讓金融科技業界和銀行及支付業界的營運者,在一個系統完善和支援充足的環境下,試驗新產品或服務的概念是否能夠在現實世界應用得到。這些試驗將會在一個隔離和可控環境下安全地進行,而監管機構亦可在產品或服務試驗初段時,就提出意見。雖然部分大型銀行已經有自己的試驗場,但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將會提供場所讓大小機構共融合作,效益必定比單打獨鬥高。

這對一些日後會成為業界共同採納的技術來說,效益將更為顯著。以生物認證為例子,日後從事臉孔和語音辨識技術的開發商可在金融科技創新中心收集潛在用家的意見,並獲得監管機構初步的規管指引,有助加快推出市場應用。

金管局亦會受惠於金融科技創新中心的成立。未來我們可以與創新科技人員探索更多使用新科技的可能性,例如大數據分析和其他金融監管科技(RegTech),以提升金管局監管工作的效益。

(2)    金融科技監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

業界有地方練成武功之後,還需有用武之地,需要監管機構在政策上提供便利,因此我們推出第二個新猷就是「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所謂「沙盒」其實是一個小範圍的試驗場,在符合一些前設條件(如對用戶的基本保障等)的情況下,讓銀行以先導形式去試行一些應用新科技的產品和服務,而毋須遵守由金管局發出的全套合規要求。透過「沙盒」提供的可控環境,銀行可以更快、更低成本地收集實用數據和用戶意見,在全面推出市場前完善產品和服務。這個做法也有助金管局更有效地評估針對新產品和服務所需的監管措施和力度。而最終受惠的將是銀行和它們的客戶。

「沙盒」制度需有相當的靈活性,因此金管局沒有一張詳細列出「沙盒」內監管「彈性」的清單。銀行如果對運用「沙盒」作試驗有興趣,可直接與我們聯絡,個別商討合適的監管「彈性」範圍。

外界經常有個錯覺,就是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落後於人,這點我並不同意,至少在銀行業的情況絕非如此。不少本地銀行正磨拳擦掌,計劃短期內推出不同類別的金融科技產品和服務,包括上文提及的生物認證技術。

至於區塊鏈(Blockchain)、機械人和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等技術,正處於探索階段,相信將來很快便可應用到銀行的服務上。

我曾在不同場合講過,金管局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原則是「風險為本」(risk-based supervision)和「科技中立」(technology-neutral),意思是我們在制定和執行監管框架和規範時,只會根據金融活動或交易的本質和衍生的風險作為基礎,並不會因為採用不同的科技而作出特殊的豁免或要求。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解「科技中立」等如金管局漠視金融科技和創新技術對金融業作出的貢獻。「科技中立」更精準的意思是,我們作為監管機構,在擁抱金融科技和創新技術的同時,不應犧牲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障。今年八月,金管局就批出第一批儲值支付工具牌照,讓市民可以安心使用支付工具服務。公眾的反應顯示,社會上普遍認同我們在便利消費者和保障他們權益之間所取的適當平衡。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陳德霖

2016年9月6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6年09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