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市場預期

匯思

2005年12月15日

管理市場預期

管理市場預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可藉着向市場提供客觀分析資料及作出闡釋,做好這件工作。

多年來我留意到金融市場的一個現象,就是金融市場往往對意料之外的事件反應強烈。隨着資訊科技長足發展,讓市場人士可以編寫程式,在市場到達預定的觸發水平時立即斬倉、平倉、增持或減持等,情況就更甚。市場的強烈反應往往令市場人士大有斬獲,或蒙受巨大損失。假如市場人士是以銀行貸款或運用衍生工具來進行買賣活動,那麼市場的波幅便會更大。更甚者,市場異常的波動可能會促使市場人士或金融機構無法正常運作,引發系統性問題出現。另外,市場人士對市場動力的認識往往追不上市場創新的速度,而成功冒市場風險的回報又往往比成功管理風險的回報為高,也是造成市場對突發事件有強烈反應的原因。

當然,有人會指出市場會自行找到均衡點,因此無需監管機構多加干預。但正如我曾經指出,只有在最大規模以及流動性最高的市場,供求兩方面都有無數的參與者,並有完善的金融中介渠道及披露資料機制,才會出現這個理想情況。這樣完美的市場,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即使我們不喜歡也好,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還是需要規管的,以確保金融中介機制有效運作及金融體系穩定健全,從而保障公眾利益。

然而,無論金融市場規模有多大,甚至幾近完美,監管機構都深深明白,要盡可能避免令市場感到意外。這並不是說監管機構從不會採取市場意想不到的行動,例如是加息。事實上,有時是需要這樣做,目的是向市場傳遞明確信息,從而產生持久的作用。但為了就政策改變作好準備及爭取支持,監管機構通常會向市場提供大量分析資料,並強調會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來讓市場作好準備。美國連續13次調高聯邦基金目標利率,每次調整幅度都是0.25厘,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於香港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匯率穩定,我們無從自行釐定利率水平,但我們仍然向市場提供大量有關香港利率變化的分析資料。我們一直傳遞的信息是,香港的利率走勢應緊貼美元利率,但短期內基於香港本身的獨特因素,兩者可能會存在顯著差距。視乎這些獨特因素而定,兩者的差距可能會很大,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例如今年5月推出三項優化聯繫匯率制度運作的措施前的18個月。相信讀者都知道,當時由於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以及猜測港元匯率可能會跟隨人民幣升值,因此即使美元已連番加息,港元利率仍然大幅低於美元利率。

當這些相信是暫時性的利率差距消除後(無論是市場自我平衡或因為金管局的行動造成也好),港元利率回到正常水平,即貼近美元利率水平的過程可能會來得很突然,造成不利影響。同時,港元利率還可能會過度飇升,即升至高於美元利率的水平,而存款及貸款利率的升幅又會比銀行同業拆息的升幅顯著。金融市場過度飇升是很常見的,但若能向市場提供相關的分析資料及闡釋,便可以避免或至少緩和有關情況。金管局一直嘗試這樣做,同時銀行業也一直很樂意發表它們對近期加息的意見。我們關注的是,暫時性的差距消失後,港元利率可能會過度飇升,加上市場上出現不同水平的最優惠利率可能會引起混亂,令大家產生錯覺,以為銀行競相加息,情況失控。不過,我們相信即使利率過度飇升,幅度也很有限,原因是港元利率若高於美元利率,便會吸引資金流入,最終會觸發強方兌換保證,總結餘隨之增加,銀行同業拆息相應下調。

 

任志剛

2005年12月15日

 

有關《觀點》文章:

此處可參閱本專欄過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05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