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債券通機遇

匯思

2017年07月06日

把握債券通機遇

7月3日周一,是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後的首個交易日,賓客盈堂的香港交易所大堂,在新任特首和數百嘉賓、傳媒朋友的見證下,我和專程來港的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三敲銅鑼,債券通正式啟動試行,標誌着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步入新的里程。事後有同事問我:為甚麼那麼用力敲鑼?我給了一個簡單的答案:「力不到,不為財」。

的確,由李克強總理今年3月宣布推出債券通,短短四個月便能啟動真正交易和結算,實在有賴內地和香港多個有關部門和機構過去兩年的努力。金管局作為港方的牽頭機構,其間同事們經常穿梭兩地進行前期準備工作,特別是即將開通的一段時間,幾乎成了廢寢忘餐的「空中飛人」。債券通成功試行,一眾幕後英雄功不可沒。

香港一直是內地金融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點,亦是連接內地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橋樑。2014年啟動的「滬港通」、2016年啟動的「深港通」,到周一啟動的「債券通」,都是以香港為平台,連接內地與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者,今次範圍由股市擴展到債市,再次突顯香港「國內境外」的獨特作用,以及香港作為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金融市場的金融中介功能。

要好好發揮這個中介功能,就要讓資金在高效和安全的渠道內暢順流動,背後需要有穩健妥當的金融基礎設施「鋪橋搭路」。建設金融基建不能一蹴即就,而是要有前瞻性,目光長遠和能通盤考慮才可成功。債券通採用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entral Moneymarkets Unit,簡稱CMU)就是一個最新實例。CMU由金管局在1990年建立,多年來一直為投資者提供高效、安全和方便的債券結算服務,成員達200多家,包括本地及國際銀行、信託公司和託管機構。

CMU方便可靠的往績為國際投資者提供信心的保證,債券通選用了CMU提供結算託管服務,對國際投資者來說,就如在熟悉的公路上,多建一條新路直通內地債市,既便捷,又可提供更大靈活性去管理相關債券投資。

事實上,內地債市沿用「一級託管」模式管理債券的登記和託管,有別於香港和大部分海外市場採用的「多級託管」(nominee holding)方式。透過CMU,國際投資者可以繼續使用熟悉的方式結算和託管債券,而內地債市又毋需從基本上改變現有的機制,正好體現了香港作為金融中介樞紐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獨特價值。

債券通先行開通的「北向通」試行首幾個交易日運作暢順,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運行情況,汲取經驗去作出優化。有人可能會問,到底可以吸引到幾多資金?很多人當然希望大收旺場之效,但就如任何新建成的橋或路,早期總有一個觀察、熟悉、適應的發展過程。從市場基建發展角度看,我更關注的是長遠而言債券通是否能促進兩地債市的發展並為兩地帶來實質的經濟貢獻,是否可以進一步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一向相信,只要橋和路都建好了,兩地市場能互聯互通,就不愁沒有流量。債券通的開通將大大提升投資者對跨境結算、託管、資產管理、風險管理等金融服務的需求,為香港創造更多高增值的職位。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的債券市場,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內地債券市場託管餘額達到67萬億元人民幣,但海外投資者只佔內地債券市場總量不足2%,未來大有增長空間。執筆之際,內地宣布將香港的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從2,700億元人民幣大幅增加至5,000億元,這顯示人民幣國際化仍持續進行,加上債券通啟動,相信日後愈來愈多國際投資者會利用香港平台進入內地資本市場,這將有利於鞏固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地位。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陳德霖

2017年7月6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7年07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