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貨幣展覽」開幕典禮致辭

演講辭

2012年03月13日

「香港貨幣展覽」開幕典禮致辭

彭醒棠,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

各位嘉賓、各位傳媒朋友:

我相信大家都聽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句說話。中文是一種簡潔,有深度的語言,「貨幣」一詞已經將「錢幣」作為「貨物」「交易媒介」的含義表達得淋漓盡致。大部份人認識「錢」,應該都是從它作為「交易媒介」開始。

隨着我們成長,經濟學課本教導我們,貨幣除了作為所有經濟活動的「交易媒介」以外,還可用作「記帳單位」和「儲值工具」。事實上,貨幣制度是否健全直接影響一個經濟體系的繁榮和穩定,以至市民的生活質素。古今中外,鮮有一個社會的貨幣制度不健全而能夠做到經濟欣欣向榮,市民生活安定;細讀歷史,貨幣制度崩潰而併發金融和社會危機的例子卻是比比皆是。

貨幣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市民對香港貨幣的接受程度越高、信心越強,就更能促進貨幣的流通和使用,從而達到金管局維持貨幣體系穩定的目標。即使近年電子貨幣越來越普及,硬幣和紙幣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從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當中,香港流通的硬幣和紙幣總值增加131% 至2,695億港元。

貨幣除了經濟功能外,亦會訴說很多故事。我們的貨幣史見證着社會的發展,從貨幣的設計、出現的形式、製作的方法,以至其流通量、認受性,都反映了日常生活以至社會文化的轉變。香港歷史博物館是次主辦《香港貨幣展覽》,正好給我們一個千「金」難買的機會,從「那些年」的貨幣出發,重溫香港社會的成長點滴。

值得一提的,是金管局特別將自1935年起由香港政府簽發的負債證明書,移交予香港歷史博物館收藏,以永久保存這些歷史紀錄,並於這次展覽展出。全套合共5,300多張的負債證明書,是過去80年發鈔銀行發行鈔票而向政府提供外匯儲備的憑證1,每一張背後都曾經支持非常龐大數額的鈔票發行。例如第一張負債證明書,是於1935年發行予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面額為7,930萬港元。這數額於當時可在中環心臟地帶購買約160萬平方呎的地皮,大約是整個香港站國際金融中心用地的兩倍半。這些記錄了過去80年歷史的珍貴和重要文件,標誌着外匯基金成立的由來,同時亦見證了香港貨幣的演變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里程。

香港金融管理局很高興能夠與香港歷史博物館,聯同三家發鈔銀行合作舉辦這次展覽。希望公眾可以透過《香港貨幣展覽》加深對香港貨幣和金融歷史與發展的認識。我祝願是次展覽順利進行,取得美滿成果。謝謝大家!



1 《1995年外匯基金(修訂)條例》生效後,金管局向發鈔銀行發出“Global CI”以取代以往以紙張形式出現的負債證明書。當時所有未償付的負債證明書亦同時歸還政府註銷。金管局透過發出“Global CI”,授權發鈔銀行發行總額不多於金管局備存登記冊上的有關銀碼上限的鈔票。自此,當局毋須再就每次發鈔發出負債證明書。

最新演講辭
修訂日期 : 2012年0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