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中香港扮演的角色

演講辭

2010年09月17日

中國改革開放中香港扮演的角色

陳德霖,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於2010年第4屆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 - 全球銀行業再造與革新)

1. 很高興被邀請出席今天的2010中國銀行家高峰論壇。

2. 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這些概念大家都說了好幾十年了。但是如果沒有中國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並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全球化是一個意義不太大的概念。今天中國的經濟規模已超過5萬億美元,超越了日本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系,但回想在1979年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究竟有多少人可以預計到中國能夠從基本上"一窮二白"的狀況發展到今天的境界呢?1979年中國的GDP是2千6百億美元,人均收入是270美元,很多日常的消費物品都非常短缺,要透過配給制度來維持。今天中國內地人均收入是3,700美元,是當年的14倍,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北京等收入更高達10,000美元,可以說是已經開始進入小康階段。

3. 有人說,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是個奇蹟,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我覺得另外一個說法是這是"驚天動地"的發展。因為改革開放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充滿困難和挑戰,因為這一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是史無前例,亦無法從其他地方去汲取經驗,除了要自力更生,摸著石頭過河之外,並無他法。

4.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香港扮演一個極為重要和不可取代的角色。中國內地開放的初期,重點要吸引外資在國內設廠進行生產,香港廠家是第一批到內地去的。在過去三十年以來,香港一直是內地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地。在2009年,香港在內地投資了460億美元,佔全國總額的一半。在投資內地的過程中,香港不只引入資金,更重要的是引進了生產和管理的技術。近十年來,香港到內地投資的項目已經開始轉變,從偏重製造業變成多元化、多方位的投資,包含了各類型的服務行業。而在貿易方面,香港仍然是世界和中國內地往來的主要渠道,雖然經香港轉口的貨物佔全國的比例有所下降,但香港作為貿易中介樞紐的角色並沒有減弱。通過香港進行的離岸貿易,加上轉口貿易,現時仍佔中國整體貿易總額的三成。

5. 那麼在中國銀行體系的改革和現代化過程中,香港又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呢?大家可能還記得在90年代那段困難時期吧?在1994年中國推行了重大的匯率制度改革,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併軌,同時亦開始將國有銀行轉型為商業銀行。當時因為歷史和體制的各種原因,銀行體系的壞賬比率非常之高。國際貨幣基金曾經估算過,中國銀行體系的壞賬總額為2萬3千億人民幣,是銀行體系貸款總額的23%,GDP的19%。當時很多人對中國的前景不太樂觀,因為怕銀行體系改革很難成功,這不僅會拖慢經濟增長,更有可能拖垮整個改革開放的大業。但中國卻能堅定不移,一步一步的進行體制改革。而改革的關鍵,是要成功將四大國有銀行改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上市,這是為了籌集和充實資本,以及為銀行的管治、問責、風險管理、人事聘用和透明度改革提升上一個全新的台階。要跨越這一道難關,是很不容易的。在2005至2006年間,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都成功在香港首次上市,獲得空前成功,總共籌募了360億美元的股本金。在這一段期間,內地股票市場經歷了一個比較困難時期,內地企業上市受到較大的局限,而香港在這個關鍵時刻為國家完成了這個歷史性的任務,為中國的銀行體系改革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和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想像,如果中行、建行和工行上市稍有延誤,就會剛好碰上2008年開始發生的全球金融危機,那麼中國銀行體系的改革進程不知道又會受到多大的影響。今年7月,農業銀行又成功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在不太理想的市場環境下,農行在香港成功籌集了120億美元的資金,A、H股集資總額超過工商銀行而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在過去二十多年中,香港股票市場總共為內地企業籌集了超過3千億美元的資金。

6. 中國的金融體系改革和現代化,是國家能否成功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和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而金融體系改革牽涉資本賬逐步開放、人民幣逐步邁向自由兌換和中國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但是在改革過程中走得太快或走錯方向都可能為中國帶來極大的風險和傷害。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原則去推行改革。在中國往後的金融體系的改革過程中,香港在幾方面承擔了很重要的使命。

7. 第一,香港的銀行透過在內地設立分支機構和投資內地的金融機構,除了引進資金,同時也轉移了香港比較先進的管理和經驗,有助提升內地銀行的管治和風險管理的意識和水平。另外,香港和內地透過監管合作、技術交流,人員互訪等等,亦為提高國內金融機構的監管水平作出了貢獻。

8. 第二,隨著中國的國際貿易、投資活動的增加和多元化,中國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有需要擴展和參與跨境和海外市場業務。但國內的銀行從內地"走出去",是要小心從事,因為內地市場的經營環境、法律和監管要求,人員的聘用制度等等,都和海外市場有很大的分別。所以香港提供一個極為合適的"窗口"和"跳板"。很多中資銀行例如中國銀行,在香港都有很多年的歷史,累積了很多營運經驗,因為作風務實,普遍受到香港市民的信任和歡迎。在1996年,中資銀行在香港的總資產是8700億港元,佔香港銀行總資產的11%。到了2009年,中資銀行在香港的資產已升至2萬億港元,佔整體的19%。而且有越來越多的內地銀行計劃在香港擴大業務或開設分支機構。因為它們都認識到,如果要"走出去",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提供比香港更合適的、達至國際水平的經營、監管、法律和專業的環境,作為國內銀行和金融機構"走出去"的跳板和橋樑。同一道理,這亦是為什麼在中國到海外的直接投資(Overseas Direct Investment)中,很大部份是透過香港進行的。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海外直接投資不斷上升,2008年達560億美元,其中70%是投資到香港或通過香港投往其他地方。

9. 第三方面,也就是在人民幣面向國際和多一點在境外流通方面,香港可以擔當的角色。由於這題目最近已有比較多的討論和報導,我不打算在這裡多講。但我想強調的是,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在"一國兩制"下,無論在歷史、文化、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各方面都和內地緊密相連,是境外其他地方無法相比的。除了這些香港本身的優勢,香港又有"先行者"(First Mover)的優勢,也就是香港在2004年已經開始發展個人人民幣業務,和在2007年開始陸續開發人民幣債券市場。在這期間香港已經建立了高效和安全的人民幣清算平臺和支付系統。所以在去年7 月推出了跨境貿易人民幣支付業務以後,在短短一年時間,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已經突飛猛進,各類企業的人民幣業務和個人金融和理財產品,包括保險、投資產品和基金等等都已陸續出臺,並受到市民和投資者的歡迎。香港能夠擴展和深化人民幣離岸業務,為人民幣面向國際提供"窗口"、"試驗場"和"防火牆",為中國的資本賬逐步開放和人民幣逐步邁向可自由兌換作出重大的貢獻。

10. 我想強調在過去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驚人的成就,對此香港在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大和不可取代的貢獻。回顧了過去,就要展望將來,我相信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能繼續為中國的持續發展、金融體系現代化以及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中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作出努力和貢獻。

11. 謝謝大家。

最新演講辭
修訂日期 : 2010年0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