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與金管局的聯合調查顯示2024年投資產品銷售及市場參與度均創新高

新聞稿

2025年09月04日

證監會與金管局的聯合調查顯示2024年投資產品銷售及市場參與度均創新高

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與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今日(9月4日)發表有關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分銷情況的年度聯合調查結果,當中顯示2024年該等產品的銷售及市場參與度皆創新高(註1)。

在2024年,持牌法團和註冊機構的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的總交易額按年飆升40%至破紀錄的60,730億元(註2)。市場參與度於去年亦錄得廣泛增長。從事投資產品銷售的公司數目上升9%至414家的新高,當中多達46%的公司的銷售錄得一倍以上的按年增幅。大型公司數目上升12%至101家(註3)。此外,負責分銷投資產品的人員增加4%至超過19,000名,而完成至少一項交易的客戶則增加28%至超過120萬名,數目均創下歷史新高(註4)。

在2024年,所有主要投資產品種類均錄得顯著的銷售增長。認可集體投資計劃的銷售上升96%至14,000億元,而非認可集體投資計劃則增長50%至8,440億元。結構性產品及債務證券的銷售分別按年上升30%及29%。受訪公司普遍觀察到投資者情緒較一年前高漲,積極追求符合其風險胃納及投資目標的產品。

股票掛鈎產品在強勁的市場動力下蓬勃發展,並依然是最暢銷的結構性產品種類,其銷售達17,290億元,按年增長43%。同時,貨幣市場基金及主權債券被認為風險較低且在2024年當時的高息環境下提供可觀回報,因此對投資者仍有吸引力。調查顯示,貨幣市場基金的銷售有所增長,佔大型公司呈報的首五大集體投資計劃總交易額的比例由2023年的76%升至80%。主權債券亦受到歡迎,佔去年所銷售債務證券總交易額的49%,而前年則為44%。

證監會中介機構部執行董事葉志衡博士表示:「產品銷售顯著上升,凸顯了這些公司對本港金融市場的投入及投資者對市場的信任。證監會堅定不移地建立穩健的監管框架,讓企業能夠發展,同時保障投資者利益。」

金管局助理總裁(銀行操守)區毓麟表示:「投資交易的強勁增長,反映投資者對香港投資市場活力的信心及興趣,並支持市場生態持續增長和發展。調查結果有助監管機構因應市場發展更有效地協調和落實監管工作,從而保障投資者。」

從是次調查觀察到的其他要點包括:

  • 在2024年,結構性產品依然是受訪公司銷售最多的產品種類,佔總交易額的42%(25,670億元)。集體投資計劃及債務證券亦位列三甲,分別佔37%(22,440億元)及15%(9,410億元)。
  • 股票掛鈎產品佔2024年銷售的全部結構性產品的67%,高於2023年的61%。在大型公司呈報的首五大產品中,相關股票以科技(42%)、汽車(23%)及互聯網(22%)行業為主。
  • 網上銷售佔所有受訪公司呈報的總交易額的17%(2023年:12%)。在2024年,於網上分銷投資產品的受訪公司數目持續增長13%至104家。集體投資計劃仍然是網上平台上銷售最多的產品種類,佔網上銷售總額的77%,其次是佔21%的債務證券。

 

備註:

  1. 我們向就第1類(證券交易)及/或第4類(就證券提供意見)受規管活動獲發牌或註冊的公司(包括2,368家持牌法團及109家註冊機構)發出年度調查問卷,並獲得超過99%公司的回覆。是次調查涵蓋受訪公司在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匯報期)向非專業投資者客戶、個人專業投資者及部分法團專業投資者銷售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的情況。證監會與金管局於2021年發表首份聯合調查。
  2. 交易額是指投資者就投資產品已付或應付的金額。就結構性產品及衍生工具產品而言,交易額是指在銷售時合約所承擔最高風險的金額。受訪公司只需匯報單邊交易,而滾轉、贖回及平倉的交易額則無需匯報。
  3. 大型公司是指在匯報期內總交易額分別達10億元或以上及300億元或以上的持牌法團及註冊機構。它們需提供所銷售的投資產品的詳情,包括按投資者類型劃分的交易額,及就交易額而言,首五大投資產品的詳情。
  4. 在匯報期內完成至少一項非交易所買賣投資產品交易的持牌法團及註冊機構客戶數目分別為493,829名及714,926名。
最新新聞稿
修訂日期 : 2025年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