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亞洲:從危機到機會

新聞稿

1999年06月16日

香港與亞洲:從危機到機會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總裁任志剛今日(星期三)呼籲亞洲區內各個經濟體系應研究如何營造適當條件,使本區不但邁向迅速全面的復甦,並確保復甦的動力能夠維持平衡、正常和穩健持續。

任志剛在第6屆《遠東經濟評論》周年研討會上致詞時指出,亞洲金融危機鼓勵區內各地經濟更迫切和認真地分析影響本區經濟成就的因素。今屆研討會主題定為「香港與亞洲:邁向復甦的策略」。

任志剛表示,無論現時的討論最後導致何種形式的國際監察和規則,本地金融體系在可預見的將來仍會是國際金融體系的基本支柱。

任志剛說:「假使亞洲金融危機為我們帶來了甚麼教訓,那肯定是:本地金融體系在市場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趨勢下必須自我強化,否則無法立足。」

任志剛指出,亞洲金融危機有一個令人非常鼓舞的正面結果,就是亞洲各地經濟都致力採取重大措施以改革金融體系。改革過後的亞洲金融體系將會更健全,日後面對金融危機也會更善於應變,而且更能善用新機會。

除了應付亞洲當前的問題外,任志剛表示,長遠來說也有一些更基本的因素不斷在塑造和再塑造金融業的面貌,並會對下一世紀香港和亞洲其他金融中心的發展帶來重大影響。

任志剛表示:「我們必須做好所需的準備工夫,使香港能以最佳條件在未來新的形勢中獲得最大得益。」

鑑於全球化、創新科技和客戶不同需要等長遠因素對銀行業造成影響,金管局於去年委託進行香港銀行業顧問研究,探討香港銀行業的策略發展。政府現時正考慮該研究報告提出的建議。

至於銀行本身,任志剛指出市場競爭越趨激烈,銀行致勝之道是要更加努力認清形勢,確定業務發展目標。

提到歐美金融服務機構進行整固以取得規模效益的風氣時,任志剛建議:「香港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銀行也應該認真考慮這種做法,以繼續有效應付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任志剛指出,亞洲區內目前加緊進行的改革,必須有國際金融架構的改革互相配合。鑑於跨境流動資金的數量變得極龐大,流轉速度也極快,已超出現時國際金融架構所能應付的範圍。

任志剛表示:「改革國際金融架構的目的,不是設置屏障阻止資金自由流動,而是制定某種程度的監管和透明度,使我們在金融危機期間經歷的波動維持在合理水平。」

任志剛補充:「我們為亞洲制定邁向復甦的策略時,不能忽略了國際層面的工夫,原因是無論大家認為亞洲金融危機的確實成因為何,利用高槓桿比率運作的機構在觸發、擴散和深化這場危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是毫無疑問的。」

任志剛說:「我們步向復甦的能力,以及我們能否作好準備積極迎接復甦帶來的機會,最大程度上繫於區內經濟各自推行的改革。但作為全面復甦的必要條件的經濟穩定,以及我們作為開放和外向型市場的前景,卻不可缺少國際上採取果斷的行動。」

香港金融管理局

1999年6月16日

最新新聞稿
修訂日期 : 1999年0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