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鑄可持續未來

匯思

2025年09月03日

共鑄可持續未來

下周我們將迎來香港綠色周2025,屆時逾60家本地及國際公私營機構將舉辦超過40項活動,吸引來自全球和本地數百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公共政策制訂者、商業領袖、專家和學者齊聚香港。

開幕活動是聚焦亞洲轉型之策的2025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旗艦活動2025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將探討人工智能在能源轉型的角色、可持續供應鏈、生物多樣性、氣候韌性等前沿議題;閉幕活動2025綠色金融科技研討會則將展示2025綠色金融科技比賽的獲獎方案。此外,香港綠色周還涵蓋多元化的活動,既有面向業界的圓桌會議、工作坊,也有面向公眾的展覽及博覽會。

儘管在部分海外市場,氣候議題近期的關注程度似乎有所消退,香港綠色周依然成功吸引各地持份者積極參與,特別是國際重量級嘉賓親臨香港與會支持,正好體現了全球各界對於可持續議題仍持續關注。

事實上,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對話與合作的平台,憑藉持份者的共同智慧,尋找社會經濟發展與氣候行動之間的平衡點。

氣候變化正不斷加劇。202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氣溫首次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攝氏1.5度。隨之而來的是極端天氣事件,令全球18個國家糧食危機惡化,以及數十萬人流離失所1。氣候變化也將威脅全球經濟。科學家估計,氣溫每上升攝氏1度,可能會導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下降12%。

香港對氣候變化亦有切身體會。今年上半年一反常態的乾燥炎熱,降雨量累計僅為同期正常值的41%,7月以來則接連經歷十號風球和連場暴雨水浸,香港天文台破紀錄在八日內發出四次黑雨警告。市民的日常生活,以至機構的正常營運,無不受到影響。

如何緩減氣候變化,並提升氣候韌性,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這個議題在亞太地區尤為迫切。一方面,亞太地區對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依存度高,碳排放佔全球一半以上2,且排放強度高3;目前亞洲的升溫速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因此造成的極端天氣所帶來的影響尤為明顯4。另一方面,亞太地區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居多,既要推進社會經濟發展,也要提升抵禦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

令人鼓舞的是,亞洲地區堅守氣候承諾。例如,中國承諾將於聯合國氣候變化貝倫大會(COP30)前提交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首次全面覆蓋各個經濟領域和所有溫室氣體種類。剛剛結束的東盟峰會也以「包容和可持續」為主題,在《吉隆坡宣言》中表明將在年內推出《東盟可持續投資指引》5

將承諾付諸行動,需要資金的支持。根據市場預測,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每年需要至少1.1萬億美元的投資來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而實際資金缺口達8000億美元6。亞洲需要成熟和完善的可持續金融生態圈以有效調動資金和促進可持續投資,並協助業界把握發展機遇和管控氣候風險。這也是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在2024年推出「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的原因——借力香港作為區內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貢獻於亞洲以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在「行動計劃」的落實過程中,我們看到不少積極的發展趨勢,也致力於協助業界把握相關機遇。首先,亞洲地區可持續債務市場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吸引不少歐美投資者更為關注亞洲市場。2024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包括債券及貸款)達844億美元,按年升61%。其中,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431億美元,當中私營機構發行人約佔八成。今年以來香港的可持續債務市場繼續穩健增長,2025年上半年發行總額估計可達到343億美元,按年升15%。

此外,科技發展為可持續金融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代幣化技術有助債券市場—包括綠色和可持續債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透明度及促進投資者參與。金管局在2023年及2024年先後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行兩批代幣化綠色債券,並成功將發行的交收周期由傳統的五個營業日(T+5)縮短至一個營業日(T+1)。我們亦將「綠色債券框架」、第三方評估報告、綠色債券文件等整合至數碼資產平台,從而提高資訊透明度及流通度。我們正積極研究如何將代幣化技術應用於其他可持續金融領域,例如碳信用市場,從而利用科技進步提升跨境交易的效率,協助各地將其本地碳信用市場國際化。目前,相關概念驗證正在進行中,有望年內完成測試報告。

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可持續金融仍有不少可以開拓的領域。例如,亞洲地區可持續投資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均有提升空間。就此,公營部門可帶頭通過自身投資發揮示範作用,展示兼顧財務回報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並助力可持續投資的規模化。例如去年11月,金管局聯同多家多邊組織7,建立策略性夥伴合作關係,在亞洲投入至少五億美元,用於再生能源基礎設施、能源解決方案及可持續運輸等氣候項目。今年6月,金管局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夥伴協議,共同投資專注於亞洲新興市場的風險投資基金。為便利跨境投資,金管局在制訂下一階段的《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時,也會充分考慮與其他地區分類目錄的相容性和可比性。此外,我們需要繼續增強資產所有者如主權基金、養老基金、家族辦公室、基金會等對於可持續投資的認識及關注,香港綠色周正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香港綠色周期間,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代表將匯聚香港,各抒對可持續金融的洞見,分享在新興領域的實踐經驗,廣泛探討與實體經濟相關的議題,在變局中尋求機遇。

我們期待與會者之間成果豐碩的交流,將願景付諸行動。我們更期待香港綠色周繼續為亞太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平台,凝聚各界持份者,共鑄可持續未來。

 

香港金融管理局
總裁
余偉文

2025年9月3日

 


1  世界氣象組織《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

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IEA Data Services”(英文版本)

3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Unlocking Climate Finance in Asia-Pacific: Transitioning to a Sustainable Future”(英文版本)

4 世界氣象組織《升溫和極端天氣重創亞洲》

5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46th ASEAN Summit” (英文版本)

6 見註5

7 包括亞洲開發銀行(ADB)、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和國際金融公司(IFC)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25年09月0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