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入港元的最新分析

匯思

2010年02月01日

資金流入港元的最新分析

我在去年十一月中到立法會作工作匯報時,談及超過五千億元資金流入港元,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在此之後資金仍然繼續流入香港,但速度有所放緩。從2008年第四季起計,截至2009年年底,總共有為數6,400億元資金流入,數量極之驚人。

香港是個完全自由和對外開放的經濟體系,資金可以自由流進流出,並不需作出這樣那樣的申報。資金進出享有的高自由度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一樣重要的吸引力,但這同時亦限制我們對資金流向的數量和性質的數據收集,對分析和調研方面造成頗大難度。雖然如此,金管局同事在過去一段時間,從各方面去深入了解,對自2008年第四季以來流入港元的6,400億元作出進一步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i) 資金流入可分兩個不同階段。第一階段為2008年第四季至2009年第一季。第二階段為2009年第二季至第四季。

(ii) 第一階段流入額為2,200億港元。主要是本港銀行和企業抽調海外頭寸回港,應付雷曼倒閉後所產生的信貸緊縮而導致普遍資金週轉不靈的問題。當然亦有一部分資金是有鑑於香港推出了百分百存款保障,而前來香港「避險」。

(iii) 第二階段流入量更多,在三個季度總額達4,200億港元。但其性質與第一階段並不相同。由於歐美政府推出的救巿措施陸續產生效用,金融巿場和實體經濟都開始穩定下來。在美元套利盤的推動下,大量資金流入亞洲,尤其是香港。香港股巿在2009年第二季開始持續反彈,同時新股上巿、供股、配股等集資活動非常活躍。全年股票巿場集資總額超過5,000億港元。而其中約7成牽涉內地公司,集資額達3,400億港元。由於招股活動大部分是通過國際配售進行,涉及很多外地投資者,所以做成大量海外資金兌換港元和流入香港。

(iv) 既然進行集資活動大部分是內地企業,它們在集資後,不是應該很快把港元資金匯回內地和兌換成其他貨幣嗎?不過,據我們的非正式統計,截至去年11月底,內地公司可能仍有約四分之三(約2,600億港元)在股票巿場集資得來的資金仍以港元存放於香港或內地的銀行體系,並未兌換成人民幣或其他貨幣。當然這情況只是短期現象,因為這些內地公司在香港並沒有太多業務,籌集得來的資金應該是在內地或其他海外巿場運用,所以它們必定會陸續把資金兌換或匯出,而以港元存放的資金將有所減少。但要留意,假若今年的股票巿場集資活動繼續活躍,仍然會有新的資金流入港元,並抵銷了一部分港元的流出。

(v) 大家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何在過往2006至07年香港股票巿場集資活動同樣活躍時,金管局無須在市場賣出港元,而去年卻要不時出手沽出大量港元呢?留意港美貨幣市場的人士應該會了解,過往港美息差較闊,吸引沽港元的套息活動,有助抵銷資金流入所帶來對港元的需求。但2009年港美息差大幅收窄,以一個月期銀行拆息來說,美息從2007年底高於港息約130基點收窄至目前的20基點,因此未再有巿場誘因產生港元套息盤去抵銷流入港元的資金。

(vi) 另外,市場上有人認為跨境物業投資亦是導致資金流入港元的原因之一。因為沒有可靠的數據,只能靠一些業內人士的估計作參考。據巿場人士估計,內地個人買家(不包括以公司名義的內地人士)購買香港物業有上升趨勢,佔本地物業交易份額由2006年的4%上升至2009年的10%或以上,而涉及這些交易的港元支付需求很難估計,但為數可能不少。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過去五個季度大量資金流入的性質加深了了解。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流入的資金是與週轉或股票集資有關,而並不是打算作短的炒賣活動。但我們並不可以因此而掉以輕心,因為資金的本質可以銳變。同時流動資金極度充裕和超低息環境可能還會繼續影響香港,所以資產泡沫的潛在風險仍然相當高。我以前曾多次提醒銀行、企業和巿民要提高警覺,要小心風險管理,不要過分借貸,避免利息掉頭回升時失卻預算,甚至出現財政困難。我藉此機會再次呼大家要小心從事,並要求銀行批出物業按揭貸款時,要加倍審慎管理好相關的信貸和利率風險。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
陳德霖

2010年2月1日

最新匯思
修訂日期 : 2010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