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业务

汇思

2004年03月04日

人民币业务

上周在本港推出的个人人民币业务反应理想。

上星期本港银行开始提供人民币存款及兑换服务,市场反应令人非常鼓舞。经过各间参与银行及清算银行精心筹划及执行,一切进行顺利。过去几个工作日的人民币存款稳步增加;至少从金管局的职责(包括本港货币、银行监管、金融基建及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方面)的角度来看,这种增长步伐是可喜的,亦无对港元造成影响。事实上,近日港元偏软的原因是由于美元兑其他外币转强,及港元利率回报极低。参与提供人民币服务的银行一方面本着审慎的经营原则,另一方面亦以具竞争力的条款提供这项新服务,并设有所需的风险管理制度。现时人民币服务的规模只属起步阶段,但本港金融业增添了这项新元素后,将会对维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产生重要的策略作用。

截至3月3日星期三收市时,从我们向14间银行调查所得,人民币存款总额接近15亿元。这些存款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本港消费者目前已持有的人民币,这当中的一部分已如所料流入银行体系的帐目内。本港消费者手头仍可能会保留一些人民币,但相信是属于较小的数额。另一来源是基于预计日后有需要使用人民币,或作为另一种储蓄的货币,因而把港元兑换作人民币。市场传言指人民币有机会升值,也可能驱使人们转存人民币,但相信所占比例很小。无论如何,回报差距及预期汇率变化(不论这预期是否合理),都是左右人们如何重新调配投资的因素。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人民币存款及兑换服务的规定,包括每人每日兑换最多20,000元人民币的限制,不会助长炒卖人民币的活动。

此外,人民币业务的价格竞争情况颇为健康。各银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颇大,但预计日后银行取得较多经验后将能更有效地厘定息率及收费,使利率差距收窄。银行在这方面并无任何卡特尔式的同业安排,因此预期价格(即利率)将会在自由市场的力量推动下逐渐融合,大家不妨留意。但基于银行收费结构各有不同,提供的金融产品也有分别,估计定价最终仍会有一些细小的差距。根据初步观察,存户似乎不大重视银行间的细小息差,反而着重非价格方面的竞争,例如现时人民币的专用储蓄存摺已成为部分人的收藏对象,相比在原有多种货币的储蓄存摺内加入人民币的产品更受欢迎。

读者可能有留意我经常提及货币的传统功能,就是作为交易媒介、储存财富的工具及会计单位。货币的币种(尤其作为交易媒介时)可能对有关交易涉及的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提供多一种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方便,可能对相关的经济活动有推进作用。除了发展纯粹金融业务的考虑外,这可能是往往被忽略但又值得注视的一个重要考虑。此外,由于人民币尚未完全自由兑换,我们还需要确保在进一步开拓有关在内地以外的范围使用人民币时,不会影响内地货币政策的成效及人民币本身的稳定。

 

任志刚

2004年3月4日

 

有关新闻稿: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4年0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