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金融管理局初次发出储值支付工具(Stored value facilities, SVF) 牌照一周年,我想藉此机会检视一下香港电子支付的发展。开始前,先说一个小故事。自SVF发牌后,每次和朋友聚餐,我都会尽量用智能手机电子钱包的P2P功能「夹钱」,最初大部分人会取笑我多此一举,有现金不用却要用电子钱包,但较接受新事物的朋友,则会要我教他们如何使用,好让自己跟得上潮流。到现在,这朋友圈内坚持用现金的反而成为被取笑的少数!
故事情节似曾相识?可能不少朋友在过去一年都有类似经验──由最初不知如何用、不放心使用,直至身边有第一个亲友介绍,体验到手机支付工具带来的方便,渐渐自己成为用家。另一边厢,一些经常往返内地的朋友则经常赞叹内地手机支付发展之快、之方便,足以带动世界潮流!
香港人对电子支付并不陌生,「碌」信用卡找数、网上购物和转账等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八达通更算得上是电子钱包的「元祖」,由支付车费的储值卡慢慢发展成为应用广泛的小额支付工具。事实上香港早已拥有一个发展成熟的电子支付生态,粗略统计整体电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和八达通等的交易额达私人消费开支6成以上。但正因为香港人已很习惯使用信用卡和八达通,亦很喜欢他们的积分奖励计划,所以当手机支付营运商进入香港市场时,面对很强的竞争对手,必须加倍努力才能令用户采用新的支付模式。
客观地分析,其实各类电子支付模式各有优点,譬如信用卡可以处理较大金额的交易;八达通卡的交易速度最快,很适合用于公共交通工具等人流量大的环境;而近年新兴的手机支付可以结合不同手机应用程式(apps),提供更简便的线上支付和其他附加功能。 由此可见,虽然各种支付科技有新有旧,但没有一种是十全十美、在任何环境都最方便快捷。最重要是消费者有选择,能够尽享不同支付工具所带来的便利。
金管局去年发出13个SVF牌照,正是希望透过市场力量鼓励竞争和创新,为市民提供不同选择。在过去一年,我们看见不同营运商不断推出新支付服务,包括电子门券、家庭成员电子钱包管理 、线上购物 、汇款、保险、二维码(QR Code)付款等,令本地电子支付服务愈来愈多样化 。我深信这些发展在日后将会更快,甚至可能出现本地电子钱包可以冲出香港,跨境使用。
事实上,以电子支付科技、效率和多元化来说,香港绝不比世界任何地方逊色。有些人认爲香港电子支付发展太慢,主要原因是现时有很多小商户和的士行业仍然只收取现金。这现象背后的其中一个因素,可能基于他们装置电子支付读卡系统、接驳网络、缴付交易费等成本高昂的印象。但随着我们引入了新的电子钱包营运商,新的科技和竞争环境已令有关费用显著下降。
最近我们开始看到令人鼓舞的转变:愈来愈多商户明白,采用电子支付除了可以加快付款流程外,亦可以减少他们处理现金的成本和风险,同时配合其他手机apps推广生意,一举多得。
我上星期乘的士时,看到司机椅背设有二维码,让乘客用手机电子钱包缴付车资。充满朝气的司机兴奋地告诉我,他所属车行亦半年前已安装了信用卡读卡机,将来还会加装其他电子收款的渠道,给司机和乘客更多选择、更大方便。他笑容可掬的面容透出丝丝骄傲,看得出他对可以提供新一代的士服务感到十分自豪。我衷心希望更多小商户和的士加入电子支付生态,予自己便利,又予消费者更多支付选择,齐来缔造双赢局面!
香港金融管理局
高级助理总裁
李达志
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