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竞争

汇思

2009年07月23日

银行业的竞争

竞争必须有适度的监管及风险管理来配合。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1,大家对于自由市场的好处,特别是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的好处都很熟识。然而,经验让我们了解到应该以务实的态度来支持自由市场。自由市场是有可能失效的,亦可能会助长垄断及寡头垄断的情况出现,令稀有资源的分配及使用效率下降。因此政府有时需要作出监管,以维护公众利益及保障市民大众免受剥削。自由市场亦有可能被少数具影响力的参与者操控。香港的金融市场在1997至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亦曾被操控,需要政府介入使市场运作回复正常,防止金融市场全面崩溃以保障公众利益。美国的金融体系同样受到金融中介机构的过度影响;这些机构的目标是要赚取最大利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们为达目的不惜降低信贷标准,引致结构性问题出现,最终需要政府大举干预,拨乱反正。然而,毫无疑问,在一般情况下,自由市场的无形之手在引导经济资源的运用以促进经济效益方面,远比倚赖政府官员来得有效。

同样的理据亦适用于对自由竞争的支持。自由竞争被视为促成进步的最有效方法,但我们亦知道自由竞争的好处并不是绝对的。我们经常都会听闻所谓的「盲目竞争」或「割喉式竞争」,需要政府加以监管,以保障或促进公众利益。然而,要确定政府何时作出监管,以及哪种形式或什么程度的监管是最适合的并不容易。在某个时空被视为是适合的监管,可能会随着社会期望有所改变,或因为发生了一些备受关注并且对社会整体或某部分人士造成不利影响的事件而需要修订。我们期望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不致令钟摆过度摆动,倒退至限制竞争的方向。

以银行业为例,尽管部分人士倡议银行业应完全自由竞争,但很明显我们需要规管银行业务,并要对银行进行审慎监管,这是因为银行接受公众存款,而许多公众人士不一定有能力评估银行的信贷风险。虽然金管局负责监管银行,但我们支持银行之间互相竞争,而我相信社会人士亦会认同,因为总括而言竞争有利存款人与借款人,让他们能够收取更高利息及享有较低的贷款利率。换言之,竞争有助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可更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大概是由于担心过度竞争可能会削弱银行体系的稳健程度,以及鉴于在上世纪六十及八十年代间发生银行危机,因此香港早期的确在法例中并入了一些条文,让银行可作出某些安排以防止竞争,其中最明显的是银行公会的《利率规则》。然而,随着金管局透过推出多项银行业改革方案,包括改进对银行的监管,不断提升银行体系的稳健程度,我们得以在九十年代逐步撤销《利率规则》,让持牌银行可自由竞逐存款。此举令香港银行业的效率产生重大变化:存款与贷款息差显著收窄。举例来说,住宅按揭息率(以最优惠利率作为参考)近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由大约最优惠贷款利率加两厘,降至最优惠贷款利率减3厘左右。

然而,我们必须留意竞争可能促使银行放弃审慎的风险管理标准,或将业务分散至传统银行业务(它们明白所涉及的风险)以外的其他现有或新发展的金融服务(它们可能对所涉及的风险所知有限)。适当程度的竞争与创新是好的。然而,不受限制的竞争与创新却很有可能造成破坏,这一点我们从近期的环球金融危机都很清楚看到。因此,竞争与创新必须有稳固的监管标准、合适的私人机构激励措施及银行与监管机构稳健的风险管理来配合。

任志刚
2009年7月23日

1根据传统基金会于2009年1月发表的「经济自由指数」研究结果,香港连续第15年成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9年0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