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国际地位

汇思

2009年04月16日

货币的国际地位

货币迈向国际化的过程是缓慢的。

当一种货币在本国以外被广泛使用,一般会被称为区域或国际货币。基本上,这即是说有关货币在本国以外亦担当着记帐单位、交易媒介及价值储存的功能,例如作为跨境贸易的计价单位、储备货币及其他货币汇率的锚。但究竟有哪些因素会促使某种货币在本国以外的使用呢?首要的当然是有关货币必须被视为稳健,并且市场参与者必须愿意持有该货币作价值储存之用。同时,该货币要可自由兑换,让非本国居民亦能持有。

显然,多种货币都符合这些准则,但却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因此当中必定还涉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经济规模是其中一个因素。规模庞大并具有竞争力、在贸易和金融方面对外开放的经济体系,自然会产生大量外汇交易。这些交易中至少有一部分涉及当地的本币。此外,具备规模庞大、开放及完善的金融市场亦同样重要,因为这样才可提供足够以本币为单位的资产,以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此外,还有人指出经济学家所谓的「网络外部效应」亦很重要。当本国以外的其他经济体系都在使用该货币,就会逐步形成一种惯性,大家都会继续使用有关货币进行国际交易。

在历史上只有几种货币取得真正的国际货币地位。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尽管不时会有关于美元失去其国际主导地位的猜测与讨论,美元一直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近年欧元成为第二种最被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有些人更预测欧元会挑战美元的地位,日后发展成「两极化」的情况。在某程度上,欧元的出现可以被视为是德国马克被广泛接纳的延伸,而欧元的推出肯定使该货币的生存繁衍空间有所扩大。由此可见,主要货币在国际贸易与金融交易中的重要性会随着时间而逐步演变,只是演变的过程比较缓慢。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何为最理想的国际货币体制再次成为政策讨论的焦点。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加,亚洲具有巨大潜力在未来与欧美地区一同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这样一个如一些人所指的「三极化」的全球环境中,长远来说,比较理想的国际货币体制理应能反映不同地区在全球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通过贸易与投资风险的分散,促进全球金融稳定。

作为全球其中一个最大经济体系以及贸易国,中国会继续迅速发展为全球贸易及生产的一股重要力量。另一方面,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有所增加。同时,也有迹象显示人民币在中国内地以外使用有所增加,尽管目前人民币的使用只限于与中国内地紧密联系的周边地区,而且规模亦仍然较为有限。作为一个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并且积极推动金融开放的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在内地以外的使用自然会逐步增加。不过,我相信人民币在区内以至其他地方被广泛使用将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确保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得到妥善管理。就此而言,香港可提供理想的试验场地,有助确保相关开放措施能平稳顺利推进。

任志刚
2009年4月16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9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