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将会一连两周交代本星期推出优化香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措施的有关背景。
各位关注本港货币体制的人士都会留意到,对于是否需要仿照1998年推出的弱方兑换保证(即沽出美元),推出明确的强方兑换保证(即买入美元),我们一直都持开放态度。正如由我担任主席的外汇基金谘询委员会辖下的货币发行委员会的公开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一直定期检讨有关事项。同时,我亦曾在本专栏以及在公开演说中多次谈到这个课题,特别是2004年1月19日发表的演词。我在该篇演词中提到:「…有可能需要参照现有在汇率偏弱时的安排,在汇率偏强时为稳定汇率而引入一个正式的兑换保证」,并详细讨论有关的利弊。
在货币发行委员会于2005年5月13日举行的会议上,各委员再度详细探讨这个课题。在该会议上,委员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推出强方兑换保证的利远多于弊。基本上,联系汇率制度在港元偏强时的运作维持一定程度的含糊性是具建设性的做法,因为这有助遏止抛空港元的炒卖活动,但若港元正面对升值压力,这便无补于是了。这种含糊性令汇率转强的幅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明朗,而正正基于这个原因,在汇率可能转强的预期下,投机资金不断被吸引流入港元。这种不明朗情况亦令流入及流出港元的资金对港元及美元的息差的敏感度降低。过去18个月的经验正好说明这点:本港银行同业市场的流动资金(即总结余数额)停留在高于为保持银行同业支付系统有效运作所需的正常水平大约5倍至100倍的水平,港元利率亦因而一直低于同期美元利率。
当然,这种宽松的货币状况有利本港经济。在2003年第3季资金开始流入港元时,香港刚经历了非典型肺炎疫症的打击,在许多方面经济状况都欠佳,包括通缩、负资产及个人破产问题,因此宽松的货币状况有如甘霖一样。于是,香港的经济强劲复苏,而且复苏的势头持续至今。然而,随着经济强劲复苏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上升而来的,是本港的物价自2003年8月以来亦一直上升,就如我在2004年初于本专栏内指出的。通缩结束,我们自然应该感到高兴,但我们却不可以忽略通胀重临的风险:这正是我最近一次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当然,现阶段讨论通胀问题言之尚早,但在考虑到财政司司长明确定下的货币政策目标后,现在却是适当时候确保本港的货币发行局制度不会无意间促使通胀出现。
买入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可消除有关港元汇率可转强程度的不明朗情况,因此应能提高流入及流出港元的资金对港元与美元息差的敏感度。至目前为止,市场对优化措施的反应平静而且正面。我深信只要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就继续会有庞大的资金流入及流出港元。我相信亦可能会有其他震荡,引起类似的资金流动。不过,凭借最新推出优化联系汇率制度的措施,我们会比过去更能有效应付这些震荡,以及达到财政司司长所定下维持汇率稳定的货币政策目标。
任志刚
2005年5月19日
有关新闻稿:
按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