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储备货币

汇思

2005年01月06日

全球储备货币

近期美元贬值,再次令人想起储备货币的自然寿命究竟有多长的问题。

上月我偶然看到一家投资银行发表以美元前景为题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从哲学角度对全球储备货币的可持续性作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回顾。文章扼要述了储备货币的悠长历史,并特别提及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储备货币如世界超级大国一样,其地位的「自然周期」似乎是100年左右。自15世纪中以来,情况一直是这样:葡萄牙在全球的领导地位由1450年延续至1530年,西班牙则由1530年至1640年,荷兰由1640年至1720年,法国由1720年至1815年,英国由1815年至1920年,最后美国由1920年至今。

我并非历史学家,无从对有关超级大国的地位的自然周期理论提出任何见解。不过关于储备货币,若的确有这种自然周期存在,即是说基于主要经济体系不同的增长率、储蓄率及投资率,它们的经济实力无可避免地会出现调整,那么这种现象对外汇市场在未来20年的影响便相当值得留意。我所讲的是在理论上可能出现的长远走势,而不是投资者及投资经理关心的短期展望。而且我们亦不可能为20年后或会或不会发生的事作出部署。然而,大家都清楚知道,拥有全球储备货币美元的美国现正面对其本身亦认为是严重及难以为继的结构性问题。这一点亦正引起全球关注,特别是在政策层面。美国的低储蓄率、庞大的经常帐赤字,再加上目前庞大的财政赤字,都是大家熟识的问题。关键在于坐拥剩余储蓄的经济体系有多愿意继续支持这些赤字。

对这个问题的简单答案是,它们当然不会无限期地予以支持,特别是有关赤字正急速增加。这表示若这些失衡情况持续,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受欢迎程度可能会减低。但令人担心的事是,在资讯科技的推动下,市场力量越来越大,可能会令这个本来应该是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一下子变为危害金融稳定的危机。毫无疑问,的确有一些不同的政策方案,可以帮助解决美国这些失衡问题,并预防美国经济出现剧烈调整,以致对各方造成不良影响。也许这样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寿命可能会远比100年左右的「自然周期」长。无论如何,没有人提过美元目前的弱势正是其没落的开始。许多人仍然乐于持有美元资产,市场对美国国库券的需求亦相当庞大。

况且暂时来说,并没有其他货币具有主导地位,可供选择作为全球储备货币。欧洲及日本有其他结构性问题,令其货币无法担当领导地位。不过二、三十年后情况又可能会不同。我要指出,若内地继续全力推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展,届时人民币可能会有机会成为储备货币。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假设。但比较肯定的是,人民币将会成为国际交易的主要结算货币,特别是亚洲区内的交易。亚洲区经贸日益融合,内地又是区内多个经济体系最大的贸易伙伴的事实,正是这个发展趋势的最佳明证。为方便起见,以及促进内地与其贸易伙伴更紧密的经济关系,增加利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有明显好处。无需再经美元,结算过程可以更加简单直接。这样一来,人民币亦有可能最终发展为区内的支柱货币。

我们会密切留意这些最新发展。我们有信心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会越来越重要,而且对这个发展充满期望。然而,单有信心与期望并不足够。我们亦要在每一方面作好准备,以推动这些发展,以及把握其中的机会。因此,金管局致力改进本港的金融基建,希望把人民币纳入结算系统之内,成为主要的交易货币之一。我们已成功开展了几方面的人民币银行业务,我希望还可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可以说,这是香港金融体系及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最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

 

任志刚

2005年1月6日

 

有关《观点》文章:

 

2004年「圣诞有奖问答游戏」答案公布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5年0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