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比率及风险管理(I)

汇思

2004年03月11日

资本充足比率及风险管理(I)

本专栏将会一连两周讨论资本充足比率及风险管理的课题。首篇文章探讨银行如何管理风险,以及以资本充足比率作为管理银行所承受信贷风险的工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风险,例如我们可能会遇到交通意外、失业,又或者是投资失利。不过,我们不会为了逃避这些风险而不去生活。我们会如常逛街、消费、上班、赚钱及投资。换言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要面对风险。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辨识这些风险,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承受这些风险,并采取措施管理风险,以保障本身的利益。

读者可能都听说过银行业本质就是承受风险的行业。银行将存户存入的钱借给借款人。很明显,银行此举是要承受所谓的信贷风险,指的是借款人可能会无力还款的风险。因此,银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前,会先评估是否值得承受有关的信贷风险,以及就这项信贷风险所收取的价格(即贷款利率)。为了评估借款人的信贷状况,银行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有关资料。先进的银行业中心都设有信贷资料服务机构,又或制定交换资料安排,以收集、整理及传达这些信贷资料。香港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根据可靠资料作出的信贷风险评估,可促进银行体系有效分配信贷及就信贷定价,并有助信贷状况良好的借款人更容易取得银行贷款。若有关系统能畅顺运作,信贷记录良好的借款人还可以争取到更低廉的利息。

当然,借款人信贷记录良好,并不担保他不会拖欠还款。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可能会发生,令借款人的财政状况突然恶化。因此,银行会透过审慎的信贷风险管理来保障本身的利益,例如银行会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在香港,最常见的例子是以物业为抵押品的按揭贷款。由于抵押品(物业)的价值会随市况而波动,因此银行在批出贷款时,为了防范抵押品价值下跌,都会在贷款额与抵押品价值之间设定一个差额,例如七成按揭贷款便是大家熟识的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不过,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复杂许多。除了住宅按揭贷款外,香港的银行一般都会运用许多其他方法调动资金来图利,这些方法全都需要仔细辨识、评估及管理风险。银行所关注的亦不仅限于信贷风险。若银行选择投资于外币金融资产,便要承担外汇风险。若它们投资于定息债券,在利息上升时债券价格会下跌,银行便要承担利率风险。若它们投资于流动性较低的资产,例如是银行贷款,便要承担流动资金风险。银行可以运用很多不同的方法管理这些风险,例如透过远期合约或衍生工具市场来对冲风险。不过,银行不一定会这样做,部分原因是这些风险管理的方法成本高昂,部分亦因为经营银行业,根本就是要面对风险。银行会仔细计算风险,并在承担风险的过程中图利。

当然,银行绝不可承担它们无法管理的风险。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其中一项职责,就是要确保银行没有过度承受风险,所采取的方法包括审查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只批准具备适合条件的人士担任银行的高级管理职位,以及其他适当的监管措施。不过,无论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及银行业监管措施多么有效,风险仍然有机会实现──良好贷款会突然变为不良贷款,最后还要撇帐。尽管香港的银行体系过去几年经历了可以说是香港有史以来最恶劣的环境,但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率仍处于单位数字的低水平,充分反映香港银行体系非常稳健,而且管理风险的能力亦相当高。

在坏帐出现,银行没有可能收回有关贷款时,便要撇销这些贷款。银行撇销贷款时,其盈利会相应减少。银行业监管机构为了确保有关损失不会危害银行继续经营的能力,以及不会损害存户对有关银行以至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其中一项审慎监管措施是要求银行维持充足的资本。相信读者对我们在银行业监管工作中经常提及的资本充足比率都耳熟能详。国际资本充足比率标准在1988年推出,香港是率先采纳这项标准的地区之一。这项监管工具行之有效,在香港充分发挥管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的作用。

 

任志刚

2004年3月11日

 

有关《观点》文章: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4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