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变动

汇思

2003年10月09日

楼市变动

本港楼市波动大,个中成因复杂。金管局欢迎稳定楼市的措施,但若这些措施涉及货币政策或银行监管层面,却属不宜。

楼市变动的成因颇为特别,这种情况对高度城市化、人口稠密的香港来说尤其明显,对决策者则构成很大的挑战。事实上,要了解一个能够符合整体公众利益的楼市政策架构已经不易,更遑论要制定这个政策架构。

需求大幅波动是本港楼市的一个明显特色,但导致需求波动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却不那么清楚。直觉上可以说,人口分布、收入、财富、利率及对价格的预期,全都是决定需求水平的相关元素。短期而言,住宅物业需求似乎对价格预期相当敏感。香港住宅楼市的产品偏向单元化(最少在大型屋苑的情形如此),加上交易费用相对较低,形成市场流动性出奇地高,因而市场需求容易受价格预期影响。此外,本港住宅物业作为投资工具的普及程度,远比其他地区为高,也促成住宅需求对价格预期的反应敏感。但正是基于这些理由,香港住宅需求对利率(即融资成本)的敏感度,便不如其他地区那样大。这或会令人感到意外,但却是事实:尽管按揭息率由1998年初的11.5厘下跌至现时约2.5厘,但对刺激楼市需求却无甚作用;相反过去多次住宅需求不断攀升,恰巧正是利率节节向上的时期。

供应方面,由于建屋需时,住宅供应的短期弹性固然较低。由于香港缺乏土地,「造地」(连同配套基建)需时,住宅大厦大多朝向高空发展,因此供应量要等待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追上需求量。令情况更为复杂的是,作为香港土地的唯一供应方,政府的难题是致力提供长远而言最理想的土地供应量。但怎样才是「长远而言最理想的土地供应量」?应透过哪些机制才能达致这个目标?这些都是备受争议的课题,当中涉及各种考虑(包括社会稳定、金融稳定、市场正常运作)的相对重要性不时会有变动,加上市场情绪不时转向,有时候更可能变得来势汹汹,令一些长期政策无法如期落实。

基于上述住宅市场的供求特质,本港楼价波动幅度相当大,由此衍生的各种风险,大家都最清楚不过。对于决策者来说,在政策上如何作出回应是挑战所在。我们应否尽量对这个并非完全自由的物业市场放手不理(但同时仍需制定土地供应的长远政策),并学习如何管理好这些风险?抑或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遏抑楼市大幅波动及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过去5年,楼价急挫所造成的影响,已对整体经济造成不少损害,更在某程度上影响社会及金融稳定。在此情形下,我们是否应该采取一些针对短期需求或供应的措施?若是,那又是一些什么的措施?是否有任何措施可以改善楼市变化的模式,使住宅楼市较为稳定?

这些都是难题。从金管局的角度来看,若然住宅物业价格进一步下跌,负资产按揭数目及金额便会上升,我们固然担心这对银行体系的稳定造成的影响。因此,我们支持采取适当措施,以能整体上有助减少楼价大幅波动,并针对目前形势稳定楼市。但我们也要澄清一点,就是不要从货币政策或银行监管的层面下手,以图推行影响短期需求的措施。本港的货币政策清晰地列明只有单一个目标,就是维持联系汇率,因此香港利率必须紧随美国利率的变化发展。况且香港住宅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较其他地区为低。而我们推行的银行监管措施对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非常重要,同时亦无碍置业人士争取方便及有利的按揭融资安排。

 

任志刚

2003年10月9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3年10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