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机制

汇思

1999年10月28日

金融中介机制

建立多元化及有效的金融中介渠道,将会有助经济体系应付金融危机。金融管理当局有责任积极协助发展这些中介渠道。

格林斯潘在9月27日发表的一篇演词,很值得新兴市场参考。他以1997和199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举证金融中介机制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机制的渠道发展必须多元化,以及不同中介渠道应发挥互补及支援的作用。

格老是当今世上对全球经济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之一,这番言论出自他口中,确是有其道理。金融中介机制对任何一个经济体系都非常重要。透过这个机制,社会的积蓄便可转化为资本投资。如果机制有效运作,将可刺激经济,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若大家只顾把钞票放在床铺席底,投资者便无法筹措所需的资金,经济发展亦会受到窒碍。那么,既然金融中介机制是这样重要,我们怎样可以确保它有效运作呢?

答案是必须首先建立多种的中介渠道。一般而言,银行和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和证券市场)等人所共知的中介渠道,都会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形成。金融管理当局的角色虽然重要,但大致上只属于补充性质。金融管理当局传统上负起保障存户和投资者的责任,但其对象通常是一些未必能够保障自己的小投资者或小存户。正是为了这个原因和其他相关的考虑,金融管理当局才对金融市场和中介机构进行监管。

但其实金融管理当局对金融中介机制的发展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尽管我们希望市场的供求力量可以决定中介机制的具体发展步伐和路向,但假如是这样的话,不同类别的中介渠道和机构的发展便可能变得极为悬殊,以致一些过于壮大,另一些则长期落后。任何一种中介渠道都有可能受到外来的不利因素影响,因些健全的金融中介机制都不应过份依赖某类中介渠道或中介机构。有了健全的中介机制,一旦危机出现以致任何一种渠道瘀塞,机制内的其他已发展的渠道亦可继续发挥重要功能,转化储蓄为投资,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动力。

去年美国资本市场因为杠杆式融资出现问题,导致该市场的中介机制失效,幸好银行为资本市场提供有效的支援。该事件中,多间银行联合起来,帮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把,美国经济才得以继续蓬勃发展。回顾90年代初,美国众多银行提供放款的抵押物业出现大幅跌价,幸好因为资本市场发挥的积极作用,才得以抵销银行体系的中介机制失效所造成的冲击。

与全球许多新兴市场比较,香港的情况经已较佳,但多元化程度仍未足够。香港的债券市场在亚洲区算是较为成熟,但仍未能对银行体系发挥有效的支援作用。事实上,80年代初香港地产市场大跌和银行接二连三倒闭,引致银行所扮演的中介作用失效,但香港的债券市场却未能及时补上发挥中介渠道的支援角色,使许多融资计划遇到重重困难。以香港这种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固然不能摆脱全球经济趋势的影响,但假使我们能建立具深度和流动性高的债券市场,整体经济以至个别行业受到的影响便可能会较小。

过去两年金融风暴的经验,其实正是80年代问题的翻版。在这段期间,本港资产市场暴跌连带银行贷款抵押品大幅贬值,虽未至出现银行危机,但银行为求自保,免使财务状况受到不利影响,已纷纷采取保守的贷款策略。至今为止,在本港使用的贷款总额已连续下跌16个月,中小型企业都为「求借无门」而发愁。这亦可能是导至香港经济大幅下调的其中一个原因。

格老说得好:「金融体系多元化,可防范金融问题扩散,殃及整个经济。」他又补充说:「新兴市场应该将发展资本市场,列为当前急务。」香港债券市场已在1990年初踏出了第一步,我们实在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加快步伐,推动市场进一步的发展。

 

任志刚
1999年10月28日

 

此处可参阅有关债务市场之发展的进一步资料

有关文件: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1999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