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眼

演讲辞

1998年03月11日

风眼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伦敦举行的香港驻伦敦经济贸易办事处/英国无形贸易协会讲座)

风眼

1. 在主权移交前的过渡期,经常有人会问1997年或1997年7月1日以后会怎样。为了表明在《联合声明》和《基本法》规定的两项原则--即「一国两制」和「港人治港」下,我们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会坚定地回答:「1997年之后当然就是1998年」,或「1997年7月1日之后当然就是1997年7月2日」,也就是说香港在主权移交后,大体上会保持不变。

2. 具体来说,在金融方面,由于中英双方默默耕耘,合作无间,因此带来了美好成果,香港的货币制度得以巩固,而我们也尽了最大努力作好准备。我经常说1997年会是沉闷的一年。的确,我错了。1997年,至少是下半年,一点也不沉闷。1997年7月1日之后的确是7月2日,但随着主权移交大典在7月1日顺利完成,亚洲有史以来最厉害的金融风暴就在7月2日爆发。

3. 可幸我出错,是因为意料之外的原因。金融风暴并非因为香港政治过渡而出现。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是最迟受影响的经济体系,而所受的影响也最轻微。由此时起,许多人认为香港或港元是亚洲稳定的支柱,是审慎金融政策的典范,是风眼,是金融风暴中的一片宁谧绿洲。

4. 我深信大家都清楚在主权移交前有关方面花了许多工夫,以确保香港在主权移交后继续享有繁荣稳定,其中包括促成《联合声明》签署的谈判;管治香港的《基本法》的颁布;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以及在这个合作架构内,技术专家的多番讨论和缜密的准备工夫。

5. 在金融货币方面,中英双方的专家更默默耕耘了十多年,大家紧密合作,改革货币制度,让香港在金融风暴横扫亚洲,肆虐各地的当儿,能够免受打击,特别是当区内邻近经济体系的货币相继暴跌时,港元汇率得以保持稳定。这是中英合作的历史中一项显赫的功绩,却很容易随着时间过去被淡忘。不过,这也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大肆宣传,原因是涉及的问题极为敏感,会影响市场,我们必须谨慎处理,所以当时刻意不对有关讨论多作宣传。我有幸能够一直参与这些技术讨论,提出连串货币改革措施,并亲眼目睹这些措施得以成功推行,建立起一套周全的货币管理机制。在1997年这关键的一年,在主权移交后不久的日子里,这套机制发挥了应有作用,不负众望。至少,在这方面我是对的。

香港的货币发行局制度

6. 不过,由于货币发行局制度中的自动调节机制运作,利率无可避免地上升,引致社会上各行各业和各阶层人士均受影响,在抛空港元的投机者有所损失的同时,要偿还按揭贷款的供款人也无端受累,因此便出现争议。引致这些争议出现,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大部分人都不明白货币发行局制度自动调节机制的运作方式。第二,今时今日,金融交易实际上已不再以现金进行,而是主要以电子方式在全球基础上进行;过去十多年来所推行的货币改革措施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目的是要加强自动调节机制,以应付这些日趋复杂的金融安排,但人们却误解我们是从一个按法律规定运作的货币发行局制度,转变为一个中央银行体制,涉及按酌情决定权进行货币管理。

7. 大家都知道,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货币基础需要由外币提供十足支持,而所谓货币基础,也应该有清晰定义。更重要的,就是货币局的操作人,以香港而言,即香港金融管理局,只可在外界按固定汇率或接近固定汇率向其出售或购买外汇储备,才容许货币基础作出相应的增减。在整个过程里,金管局都是这些外币交易中被动的一方。不过,鉴于金融安排日趋复杂,要确保货币发行局制度能有效维持汇率稳定,货币基础必须包含一项关键元素,而这就是我们所指香港的银行体系结算余额。银行体系结算余额是香港所有银行在金管局开设的结算户口余额总额,银行在金管局开设结算户口,是为了就银行同业交易以及银行与金管局之间的交易进行结算。

8. 事实上,直到1988年推出货币改革措施后,银行体系结算余额才真正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运作原理运作,而在此之前,只有流动纸币在1983年推出联系汇率制度时是根据货币局的运作原理运作的。金管局知道由于推出这些改革措施,无意间令到金管局具备中央银行的能力,可以新增货币或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因此其推行改革的目的可能会被误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其他地区的情况,可以见到有时候会为了政治目的,而对货币管理进行政治干预,不过鉴于香港的法律架构,以及金管局的运作透明度极高,所以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发生。而且,当一切如常,没有特别事情发生时,人们一般都不会理会这些深奥难明的问题,然而,一旦有事发生,就如去年10月港元受到狙击时一样,人们发觉痛楚难当时,便都顿时变为专家,对有关问题大发议论。

9. 于是,在一向极为关注社会疾苦的香港政府的鼓励下,以及要对货币防卫机制作出检讨的要求下,我们收到不少批判性的意见。许多人指责我们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并提出能够同时维持汇率和利率稳定的方案,从而减低金管局无情地带给整体经济及借款人的痛楚,尤其是那些要把大部分家庭收入用于偿还按揭贷款的借款人。从政治角度来说,这次检讨当然是最合时不过。同时,我认为经过十年不断默默改革后,透过公开地辩论这些技术问题,而可以肯定过去的努力没有白费,但并不会构成公众误解香港的货币管理制度出现大问题,是有政治上的好处。

10. 幸好,来自国际金融界的支持,尤其是权威性机构对我们处理去年10月狙击港元事件的方法加以称道,证明了香港的货币制度稳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刚好在1997年港元受到狙击后对香港进行第四条磋商,基金组织在其报告中说:「我们必须承认在外汇市场呈现紧张时让利率上升是货币发行局机制的基本运作要素,而这就是香港货币安排的核心部分。近期的事件显明货币发行局制度正发挥了其预期的作用。」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赞扬港元联系汇率是维持经济稳定的支柱,而主要央行行长和各国财长也曾公开和私下地表示他们亦有同感。应邀出席金管局在本年初主办的「卓越人士讲座」,担任是次讲座主讲嘉宾的欧洲货币学会总裁WillemDuisenberg也呼吁香港政府要「坚守立场」。我很欢迎这些意见。

争议

11. 但同时我也要欢迎其他人士--特别是香港的学者--提出的许多有关改善制度运作的意见。有些人建议金管局出售保险产品、担保特殊结构的票据、期权和其他衍生工具,说是要政府以实际行动支持港元汇率固定在7.80港元兑1美元的水平。他们指出以这些方法表明信心,将会令港元利率下降至贴近美元利率的水平。

12. 可是,我很怀疑此举是否真的能够表明我们对汇率制度的信心,抑或如其他人士所指,只会表现出我们软弱无力。人们只会认为我们没有决心捍卫港元,也不愿意承担利率上升带来的痛楚。遇到资金外流时,却要人为地压低利率,无疑为炒卖本地货币的投机者提供低成本资金。这些衍生工具不论是如何精心设计,实际上都相等于要求当局着意地干预远期汇市,意味着政府要被动和不受控制地投上外汇储备,相信即使是坐拥庞大储备的经济体系也觉难以应付。这正是目前身处困境的一些亚洲经济体系所犯的错误。

13. 这些学者更进一步指出由那些货币衍生工具引致的或有负债,可通过限制发行金额,或透过适当的订价机制而加以控制。但事实是如果这些衍生工具供应有限,便只有那些有途径买卖这些产品的人可以受惠,而且更无可避免地会出现政治压力,要求我们要符合公平原则,向所有人供应这类产品。结果会怎样?大概都是惨淡收场,多于加强对联汇的信心。衍生工具的订价也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让自由市场通过拍卖或投标来为产品定价,那么价格大概会反映港元与美元的市场利率差距,而这样便会失去推出计划以减轻利率痛楚的原意。假如由政府来为产品定出底价,即涉及补贴,则困难之处在于无论以那一群人为受惠者都会出现不公平的情况。

14. 一个具争议性的有关问题,是货币局应否在日终向偶然缺乏资金结算未能把同业交易进行结算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金管局建立了并正推行即时支付结算系统,这是全球最稳健的银行同业结算系统之一,也是极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促进香港金融稳定大有裨益。不过,货币局在提供日终流动资金时,可能会令人产生一个印象,认为作为货币局操作人的金管局也是最后贷款人,而那些纯理论主义者必然对此加以反对。然而,撇开金管局是否最后贷款人这一点不顾,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那就是现代的金融受到先进复杂的资讯科技支配,而货币当局亦有无可推诿的责任去保证金融体系的「渠管」不受淤塞,那就是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面对这个复杂的问题,一个面对现实的答案就是金管局确保这种提供流动资金的情况不会是经常的,订价

15. 另一个引来争议的课题,就是金管局在那一个汇率水平,在货币发行局制度自动调节机制的引发下,被动地在外汇市场沽出或买入美元。有些人说金管局应在7.80港元兑1美元的固定汇率进行买卖。但这会引致所有港元兑美元的交易都是与金管局进行,因而扼杀了涉及港元的外汇市场活动。所以,本着香港一直奉行的自由市场政策,我们选择了在正常情况下任由外汇市场自由运作,让汇率按供求而作出调整。但这亦表示在金管局认为不正常的情况下,无须一定等到汇率到达固定汇率,金管局便可在接近的水平,引发自动调节机制运作。这就是我所说一定程度的「建设性隐晦」,这并不是刻意要偏离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运作原理,我只是认为没有必要向投机者揭底牌。

利率

16. 香港的货币发行局制度无疑保障了港元,使港元无需如其他亚洲货币一样经历竞争性贬值的过程。不过我们显然要为此负上代价,忍受高息的痛楚。当去年10月台湾让其货币贬值,令投机炒卖之风吹袭到香港时,港元的隔夜拆息飙升至接近300厘的水平。不过,这种情况只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由于投机者意识到在货币发行局的运作原理下,银行同业市场能够取得港元流动资金的唯一途径,就是向金管局出售美元,以便平了他们手上的港元空仓,于是就如在开始时一样,投机压力在瞬间减退。

17. 然而,市场自此对港元利率在美元利率上再加上亚洲风险溢价,反映市场人士担心港元会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被击倒。尽管要求货币基础要有十足外汇储备支持的货币发行局制度相当稳健,,而香港更坐拥庞大储备,是货币基础的8倍,而不是一倍,市场仍要加上这个风险溢价。这个利率溢价也反映在一个比较呆滞的经济体系里,借款人较高的信贷风险,及当本地货币再次受到狙击,令短期利率标升至高水平时,贷款人所要承担的融资风险。但这个风险溢价自那时起一直回落,只是偶然因为市场气氛受到印尼或韩国的情况,又或是中国内地的货币--人民币可能会贬值的谣传影响而出现波动。目前,港元对美元的利率风险溢价,由3个月银行同业资金为170个基点,至10年期港元债券较同期美国国库债券高230个基点不等。至于短期银行同业资金,以隔

18. 大家听到有资金流入可能会觉得惊讶。事实上,我们的外汇储备由去年中的829亿美元,增加至去年底的928亿美元。这也许是因为资金会选择流向理想的经济体系,而香港正好被视为亚洲的避风港。此外,与美元有稳定联系的货币长期利率偏高,自然又是多一重吸引力。另一方面,尽管资产市场最近大幅回落,而这也是无可避免的,因为这些资产市场过去因为投资者过度乐观而升至不合理水平,所以作出调整长远来说是有利的,但股票市场和物业市场似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平衡,并在这个水平上稳定下来。虽然资产市场大幅回落,大家都不好过,但这也反映市场的效率。而且,从较长期的角度来看,香港市场的跌幅远不及区内大部分其他市场的下跌幅度大。此外,金融市场受到的损害也相当有限,其中以银行的表现最为突出,它们管理健全,按照

经济前景

19. 因此,香港的经济预期不会因为这次金融风暴而受到太大影响。政府公布的1998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实质增长率预测--准确度平均较大部分其他地方的预测为高**为3.5%,虽然这个比率较1997年录得的5.2%低,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已经相当不俗。通胀会继续下降至大约5%。虽然1998年的财政预算大幅减税,而盈余较往年少,但这仍然是一个盈余预算。目前失业率大约在2.5%水平,但可能会有较大升幅,抑或我应该说过度就业的情况会放缓;无论我们从那一角度来看,我期望就业情况应该不会太过令人担忧。此外,尽管亚洲货币大幅贬值,预期国际收支状况不会有任何重大不利变动。以香港这个由服务业主导的经济体系来说,这不足为奇。经济学教科书告诉我们汇率变动与国际收支状况之间是一种反向关系这种说法不一定是真的。

汇率政策

20. 因此,香港的经济前景远较区内其他经济体系佳。在此金融风暴中,我们必须问一下,究竟这些经济体系所进行的竞争性贬值有什么作用?事实上,许多人都低估了按固定汇率机制运作的货币一旦自由浮动后所引起的对冲效应会有多大,尤其当市场人士相信有关经济体系存在结构问题,情况便更加严峻。由于进行金融市场开放,但却没有稳健的货币管理机制,现代化的审慎监管架构,和先进完备的市场基础设施来配合,让资金和金融工具能安全和有效地流动,所以情况便进一步恶化。结果就是金融体系会因为资本流向不稳而大受影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见到货币和资产价格大幅滑落,造成严重后果。个别国家在经济调控上可能会犯了错误,但也不致严重到会令一个国家的资产的国际价值半年内大跌80%,而且对外更负债累累,而当地利率则

21. 事实上,正当亚洲多个经济体系落实执行基金组织对整顿经济的严苛处方时,有关如何达致区内货币稳定的课题也引起纷纷议论;在人们提出的构思当中,不少甚有创意,但也有与现实脱节的。对于这些,我们在香港都不断密切关注。在适当时候,我们将会乐意冷静地跟别人分享我们的经验,例如,关于作为维持香港稳定标志的货币发行局制度,我们可以陈述其中的利害、所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以及推行时的实际事项等。

22. 在货币发行局这个课题上,有一点起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时至今日金融交易结算所涉及的金融技术,与昔日同样实行货币发行局,却主要以钞票进行结算的模式,实在相去甚远。由于目前大额金融交易几乎无一例外倚赖电子方式进行结算,在货币发行局下维持汇率稳定的机制便须透过银行同业支付系统来运行。换言之,货币发行局对银行体系结算余额发挥着管理作用,个中机制虽然是以规则为本而又性质被动,但正如我较早已经指出,货币基础这一项关键要素是不可缺少的。时至今日的货币发行局制度,已不再像从前那样主要利用钞票套戥机制来确保汇率维持稳定了。

23. 再者,货币发行局也不是能治金融百病的万应灵药。推行货币发行局制度,金融体系以至其他经济环节都必须接受极其严苛的制约,掌管财政开支的部门,自不待说。还有,银行体系必须有足够能力认识清楚、确定及管理利率风险;政府当局也必须愿意放弃酌情行使货币管理权力,必须奉行审慎的理财原则;私营企业亦必须具备充足资金、有偿付能力、杠杆借贷偏低、以及愿意承受利率的痛楚。

24. 区内其他经济体系的痛苦经验,可能正是要警醒香港:必须维持联系汇率。这样固然对我们有好处,但我估计对亚洲区内甚至区外也有好处:假使港元与美元固定汇率保不住,全球金融市场再受另一场滔天巨浪冲击的可能是不能排除的。

25. 由此看来,目前在香港所见的利率溢价相对上已是一个较小的代价了;事实上,如果人们对联系汇率本身、对政府维持联汇的坚决不移、对支持港元的庞大储备、对货币发行局下货币管理机制的稳健性、对香港银行业及其他金融监管的审慎标准、对我们多年以来辛苦建设的先进金融基础设施、对香港审慎理财政策奉行不悖等等的信心都能更多一点的话,这项代价可能更小。

26. 国际金融界的认识及支持**不单是对香港稳健制度的技术运作,更是对这个制度对世界金融秩序的较深远影响**也必然会有帮助;为此,本人盼望各位能协助我们推广正确的讯息。不少人士或是认识不足,或是有心混水摸鱼利用市场波动图利,便口若悬河混淆视听。一个审慎的商人,特别是从事有形与无形国际贸易的,都不会喜欢过度的波幅,尤其是汇率的波动,因此协助促进汇率稳定,应该也是符合各位的利益的。

27. 正如较早提过,我们在这方面已得到基金组织及国际结算银行等多边金融组织,以及中央银行盟友等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国内地当局在确切落实《联合声明》及《基本法》的原则下,更对香港提供莫大的支持。一直以来,北京当局只放手让我们管理好自己的事;我们毋需等着接什么电报然后听命回应,也毋需如以往根据《皇室训令》及有关英国国务大臣的条例请示当局批准才可行事,原因是这些权力已本地化或根本不存在于《基本法》内;我们也毋需为每项行动及决定详加汇报或解释(正如以往英国管治时的一样,无此需要)。相反地,北京当局不管是香港回归之前或之后,一直都只是诚挚地表示有信心我们会有能力管理好自己事务;此外,有一点是回归之前没有的,就是北京当局还善意地提出,如果我们有需要的话,他们都会以庞大的外

一个国家、两种货币

28. 人民币是否有需要贬值这一点,可能值得我再说得详细一些。中国在维持人民币稳定上的负责态度,获得不少掌声,包括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七大工业国等。但不管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总理李鹏、副总理朱鎔基、国务院其他委员、以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及人行其他官员一再重申人民币不会贬值,但仍有不少评论言之凿凿预计人民币快将贬值。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更以嘲讽口吻指出,在世界货币历史中多少次货币确实贬值之前,有关当局总是矢口否认的;而且还指出贬值与否是由市场力量决定,轮不到官员嘴硬。还不止此,他们更预言人民币贬值的话,港元与美元联汇也会保不住。

29. 就我自己来说,我当然不会束着手静待这种情况的来临,也不会就此对中国领导人的保证照单全收,而是翻查事实数据以作对照。在这方面的资料,我可以跟大家分享。首先,中国内地仍实行资本账的外汇管制。技术上,这样使维持汇率在某一特定水平的工作变得较容易,特别是中国人民银行坐拥1,400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全球中排行第二,仅次于日本,实在没有谁能够卖空人民币进行冲击,因此,人民币并不承受任何炒卖冲击的风险。

30. 第二,中国具备强劲的经济基本因素,支持人民币汇率。根据预测,中国在1998年的实质经济增长将达8%,较1997年录得的8.8%仅略为逊色。通胀预计也低于3%。在1997年,中国内地贸易盈余超过400亿美元,相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5%。虽然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稍稍放缓至450亿美元,但以国际标准计已是相当高的水平。此外,中国外债也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约14%,而且大部分都是从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官方组织借来的长期贷款,而以所占出口额比例计的偿债比率也远低于10%。1997年财政赤字也很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幅度低于1%,而透过发行货币维持财赤的做法也已受禁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数字足以满足《马城条约》的标准而绰绰有余。

31. 第三,人民币贬值在政治及政策上都不适当。人民币一旦贬值,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磨擦,特别与美国的,将可能加深。在1997年,中国对美的贸易盈余升至接近500亿美元,跟日本对美的贸易盈余557亿美元已相距不远。从多边角度看,贬值可能会被视为提高竞争力以增加出口的不当手段,因而损害中国重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努力。这个目标显然已经在望。中国致力维持货币汇价稳定,以证明它是国际金融及贸易社会上负责任的一员,才是合乎本身利益的做法。诚然,假若中国内地将人民币贬值,将可能引发亚洲另一场贬值浪潮,令区内以至区外的金融市场再次风起云涌,最后中国将会自食恶果。中国自然明白这道理,因此也不厌其烦地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方面保证不会将人民币贬值。

32. 中国内地方面还有内部政策的考虑。经过三年苦战,中国内地经济才刚刚取得软着陆,通胀率由双位数字降至不到3%。人民币要是贬值了,通胀预期的火头很可能再度燃起,原来的努力变成白费。此外,中国用作出口加工的进口资本货品及半制成品自会涨价,贬值得来的益处大部分也被抵销。外商对投资中国内地的信心也会顿减,因此打击直接投资。

33. 第四,保持竞争力尚有其他这些风险较低而有效的方法可用。去年9月中共党代表大会已通过了继续改革国企的路向,市场强大的力量得以有效地发挥,这样将使社会资源更有效地分配,提高经济生产力。此外,贸易改革及放宽进口限制的政策也会持续,从1997年10月1日起,4,800多种产品类别进口关税已被调低26%以上。同时,出口税退税改革也会惠及出口商,持续加强金融市场及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亦可建立更有效的金融中转机制,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及发展步伐。

34. 第五,无论如何,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是建基于基本生产要素成本、市场领导地位及主要进口国的贸易政策等较阔层面的结构因素。尽管亚洲货币已大幅度贬值,中国内地劳动成本仍比大部分亚洲经济体系的为低(可能只有印尼例外),而中国持续推行国企改革,下岗工人及来自农村的剩余人手将可源源不绝供应大量劳动力。反观亚洲其他经济体系,货币贬值为制造成本带来的利益,可能已被高通胀、进口涨价及利率高企所抵销。中国已在各类产品世界市场奠立了领导地位,要取代这种显赫位置实在非常困难,尤其是国际贸易关卡重重,要把中国手里的出口订单转到其他亚洲经济体系也不容易。

35. 总而言之,人民币贬值根本毫无理据。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特别是从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联系如此紧密来看,人民币稳定与否对港元与美元联系汇率关系甚大。对于这种观点,我是颇能理解的。但要知道这并不就等于即使机会接近于零的人民币贬值最后变成事实了,港元便要与人民币同步贬值,原因是港元是与美元而不是人民币联系一起的。香港与中国内地经济关系十分密切是由来已久,香港与中国内地采用各自不同货币的事实也是由来已久,在《基本法》里更进一步写明「一个国家、两种货币」原则,将在香港回归后保持50年不变。香港与中国内地条件迥然不同,说明了两者应该进行货币分隔,不是货币融合。1994年中国内地进行人民币官价与市价并轨时,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上贬值33%,加权汇率亦贬值7%,但当时港元纹风不动。事实上,港

展望未来

36. 中国现时的有利形势为香港带来的机遇,将不会比中国80年代初开放政策为我们造就的良机逊色。内地国企改革计划继续推行,将形成金融及企业管理服务的庞大需求。经济现代化也将要求内部以至跨境层面上获得有效的金融中介服务,因此极需高效率及高安全度的银行、债券及股票市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配备着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操守标准高度严格的金融市场,以及符合国际水平的监管制度,实在具备极大优势从上述形势中有所得益。

37. 国际一流的大银行觑准中国内地及亚洲其他地区的业务机会,因此大部分都在香港设行经营。过去9年,香港债券市场在有关当局的刻意拓展下发展迅速,现已成为亚洲区内流动性最高的债市之一。正因为我们财政情况理想,向来没有财赤之虞,所以论规模,我们的债市仍属较小,但相信日后发展潜力会十分大。随着香港推行强制性公积金计划,使管理香港的储蓄机构化,新成立的香港按揭证券公司又会从银行手上购入流动性低的银行资产(如住宅按揭贷款),然后进行证券化,我们的债券市场正在蓄势以待,即将跨出一大步。香港债券市场具备全球最先进的市场基础设施之一,其中全面电脑化的结算系统与银行同业即时支付系统完全衔接。香港股市发展历史长久,亦具备较大流动性,已证明了能为中国企业发挥极理想的跳板作用,藉此吸纳国际

38. 亚洲近期的金融风暴证明了香港进一步发展其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也彰显了我们在区内所能扮演的角色。亚洲金融危机的肇因,是风险管理不足及金融中介机制落后。人们对放宽金融市场的美好前景满怀憧憬,却为此忽略了对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及建立稳健的金融体系的需要,以致无法应付资金流动所涉及的市场波动。在这方面,香港可以提供很多值得参考的经验。在墨西哥危机蔓延到亚洲新兴市场后,我们曾负起重要角色,提高大家对一些重要事项的认识及注意,其中包括建立稳健的货币管理机制、提高银行监管标准以能符合国际认可水平,以及建设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这可能迟了点,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虽然亚洲一些经济体系仍忙于处理各种炙手的问题,但我们也必须继续研究上述较长期的事项。我们曾倡议为亚洲建立一个债券结

39. 伦敦市堪称欧洲甚至全球的主要金融中心,要在这里向大家为香港说太多好话,或嫌不够谦虚。不管在跨境金融中介、外汇交易、国际债券、海外股票买卖、衍生工具或保险业务上,伦敦都是世界主要中心。香港在这些行业中最多只能排行第四至第七,以我们这个天然资源贫乏、挤着680万人口的蕞薾小岛来说,诚然已算是不俗的成绩。但香港正是凭着「小胜于大」的特点,也在另一方面享有突出的优势:在「虚拟经济体系」的领域里,香港是一个领先的典范,我们本地生产总值中84%来自服务业,比起美国72%及英国70.8%的比率都要高。在香港,我们共有总长度20万公里的光纤电缆,把1,500幢商业大厦连接在一起,我们拥有的电讯基础设施可算是亚洲之冠,而这方面的成绩是得助于英国资金及技术的。正如伦敦一样,我们已制定了利用科技及稳健

40. 跟其他金融中心不同之处,就是香港并不以竞争者自居,而是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由贸易及自由资本流向的伙伴。伦敦在许多地方都能提供超卓的服务,在金融产品及创革方面也占有明显优势。香港则是一户通向亚洲的窗口,也是为亚洲多个刚苏醒的经济巨人服务的中心,尽管他们之中不少正在患上严重感冒,但始终都会复元过来发挥巨大的力量。我们也是许多英国及欧洲服务在亚洲的渠道及桥头堡。同样地,我们希望与伦敦合作,而不是竞争,发展在亚洲的财经服务。我们应该记着,香港金融管理局是在英伦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成立的,可见伦敦和香港的联系除了有悠长的历史外,在未来的岁月也将继续加强。

41. 谢谢各位。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1998年0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