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贸组织:中国的未来、香港的机会

演讲辞

2000年09月04日

世贸组织:中国的未来、香港的机会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由Cato Institute与香港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化、世贸组织与资金流向:香港的遗产、中国的未来」研讨会,刊载于金融管理局季报第25册)
  1. 很荣幸获邀请在今日的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辞,研讨会的目的是探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的影响。尽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安排尚未落实,但看情形应该很快就会谈妥,所以今日举行这个研讨会正切合时宜。Cato Institute专门研究世界各地的经济转变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因此自然会密切注视这件历史大事的发展。香港经济研究中心成立至今已超过20年,专门就公共政策与经济事务进行独立研究,成就卓越,因此能够从香港以至亚洲区的角度提出精辟见解。此外,虽然这个夏季香港特别多雨,但我认为香港是举行这次研讨会的理想地方。至于理由,我希望透过演辞能交待清楚。我谨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衷心欢迎各位从外地来到香港的嘉宾,特别是首次到来的,希望大家都享受在这里的时光。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一般性影响

  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以至世界其他地方会有什么影响?对中国来说,它目前是全球第9大贸易实体,入世后对外贸易自然会增加,质素亦会有所提升。中国现有贸易伙伴会大幅削减关税,中国也可以与更多经济体系建立贸易伙伴关系。同时,中国亦会削减农产品以至工业制品等多种产品的关税。削减关税令相对优势在全球贸易中能发挥更大作用,有助消除干扰贸易的因素,有利贸易伙伴间更有效的资源分配,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世界银行的估计对中国入世后的贸易增长潜力提供了一点启示:中国在世界出口量所占比例会在未来5年内倍增──由目前的3.7%增加至2005年约7.3%;预期中国在世界进口量所占比例增长速度会略为快于出口量所占比例──在5年内由目前的3.4%增加至7.2%。
  2. 中国在全球对外贸易所占比重倍增之余,目前对外封闭的多个主要经济环节亦会向全球开放,例如电讯、金融服务和分销行业,以至各种技术和专业服务。这些环节在中国都有庞大发展潜力,而且在过去10年更随着资讯科技革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和跃进。入世有助消除有关限制和障碍,并能开拓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的渠道,可进一步推动这些环节的发展。外来竞争加剧将迫使中国的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以迎接挑战。从较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经济进一步开放,以及与全球经济更趋一体化,无疑会刺激中国在监管、法制与文化方面作出改变:我知道这是今日研讨会的重要主题之一,不过变化会循哪条路径发展,大家都有不同意见。然而,普遍意见是中国入世能为内地经济带来增长、融合,使其迈向全球化。

对香港的影响

  1. 至于对香港的影响,则意见纷纭。最极端的意见认为中国入世对香港来说将会是另一个「催命符」,香港的生意会转流向基础设施已发展良好的中国沿海城市;而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外资可直接进入内地市场,表示香港作为中国与海外地方的中介渠道的历史角色将会告一段落。上海基建设施发展迅速、内地同胞乐于学习英语和使用互联网,以至重要的法制改革等,都是支持这种观点的人士列举的论据,彷佛几年后不会再有人在香港做生意,全都会涌到浦东偌大簇新的办公大楼去似的。
  2. 我则认为前景比较复杂,但亦比以上所述的情况乐观。此外,我也要指出,香港「百炼成钢」,几经风浪仍能挺过去,而且变得比以前更加稳固。对部分人来说,单在过去几年,香港便被断定患了种种不治之症,计有九七回归、近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是上海,还有汉城、新加坡和悉尼的「威胁」、经营成本高昂、教育水平低落、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甚至是货币过分稳定(难以置信罢!),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因素。中国入世是最新出现的「大灾难」,顺利过渡了这一关后,这些人便又会想到更多其他难题。不过,即使香港现今是在垂危的境况,本地生产总值仍有增长,并且今年预测增长是8.5%,最近季度的出口更录得双位数字的增幅。
  3. 世界银行预期中国入世的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所占比例倍增(中国预期增长率为每年6%)──表示加入世贸组织所产生的业务「创造效应」会大大超越其「转移效应」。简言之,中国入世会带来源源不绝的商机,香港与上海都会忙个不停,香港与上海也会有充足的专才和企业,让两地能各自专注于中国入世所带来的机会。功能上,两地会有某些类同的地方,但也有足够的空间让两地各自发展为有其独特之处的金融中心。由于内地继续实行外汇管制,但《基本法》则容许资金自由进出香港,因此金融服务方面的自然趋势是:上海会发展为中国的本土金融中心,香港则发展为其国际金融中心。然而,香港与上海两地均不必把其发展局限于这两项功能;中国可容纳至少两个全球性城市。同时,一旦内地在金融与其他方面的自由度与香港看齐,上海亦没有理由拒绝尝试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同时,以香港高度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能有效促进国际以至本地金融中介运作,也没有理由拒绝尝试涉足人民币业务。少许竞争并非坏事,只要是公平便可,香港素来奉行自由经济,对公平竞争非常熟识。唯一令人有点儿担心的是,竞争环境并不公平,夹杂着各式各样的政府补贴和其他形式的支持或保护。幸好,中国入世的条件之一,就是要除去这众多妨碍自由与公平竞争的障碍,因此对熟习公平竞争,并乐意参与和接受竞争的人来说,情况相当有利。
  4. 中国入世对香港造成的一般性影响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短期方面,我认为绝对是正面的。以一般贸易而言,金管局内部估计显示,尽管本港对内地的出口大体上不会受到入世条款影响,但转口贸易,即货物经由香港进出内地的活动,则会大幅增加,应该会令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上升0.5%至1%左右。金融、技术与专业服务在香港经济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短期的前景更加令人鼓舞。中国企业为了处理增加了的业务,以及应付海外竞争,会积极寻求提升本身的能力与企业管治方法,海外投资者则需要专家意见帮助它们充分掌握在内地展现的商机,凡此种种都会大大刺激和丰富金融、技术与专业服务的发展。事实上,由于预期中国快将入世,我们已清楚见到这些影响在发挥作用。
  5. 至于长期影响,例如5年之后的,则不太清晰。较合理的估计是香港在许多方面的中介角色都会逐渐消失,因为内地商人可以与世界各地直接接触。然而,市场的意见似乎是,虽然实际经过香港的内地货物在比例(但并非数额)上会有所减少,但香港公司在发掘产品来源和开拓市场方面仍然会发挥重要的中介功能。除此以外,香港亦大有可能由扮演中介角色,逐渐转变为经营者的角色。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为香港的投资者带来无尽商机,这些投资者不仅拥有所需的财富,更具有多项明显优势。他们与内地同胞有共通的语言和文化,对内地的营商环境有深刻了解,也有丰富的实际经验。他们不仅拥有地利,更与内地有稳固的联系。毫无疑问,香港的角色会经历巨变,但我深信香港定能应付裕如,就如在过去的经济发展历程一样,由转口港演变为制造业中心,再演变为国际商业中心。
  6. 在座当中曾与本港商人(他们是本港经济的支柱)交谈过的,大概都会听到他们提及面对中国快将加入世贸组织,他们已开始建立或巩固在内地的联系,或在内地开设分公司。这个趋势在大型公司中比较明显。以香港为基地,经营本港货柜码头设施的公司现正把业务拓展至内地新建的现代化港口。在互联网服务等新兴环节方面,香港公司也率先争取拓展内地商机。香港在内地的投资前景是经济环节与地理区域两方面均会有多元化发展:由80年代间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一带冒起的制造业,发展至遍布更广泛地区的形形色色的业务。同时,与大约四分之一个世纪前在邻近香港的地方设立经济特区一样,中国加入世贸将会体现中国越向全球开放,对香港就越有利的真理。

对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1. 有形贸易与服务业方面的无形贸易需要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持,就如新的建筑物需要管道设备与供电线路一样。我们预期中国入世的「创造效应」会令内地银行业务急速增长。这个过程有两项主要元素,首先是入世效应带来发展,令银行服务的需求增加。其次是受到入世条款影响,金融开放步伐加快、银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出现产品创新,刺激金融业不断深化。这些变化对内地银行,以及包括香港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均有正面影响。
  2. 对内地银行来说,扩展业务和海外竞争的挑战能推动改革与创新。中国现正进行的银行业改革进展顺利。改革项目包括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处理过去政策贷款遗留下来的坏资产,还有全面引入商业原则和以市场为本的信贷政策,并改进会计标准。商业银行的管治与文化也会受到深远影响,透明度和问责性会增加,尤其若这些银行按计划上市,改变便会更大。为应付外来竞争,它们亦会更重视聘请优秀人才,包括那些出国留学的,并提供适当培训。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最近清华大学与哈佛商学院的合作计划,为内地银行经理提供广泛的训练。这些银行还需要更为明确的业务与资讯科技策略,其中可能包括合并的需要。入世表示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会分阶段向外资银行开放,在业务范畴、客户以至地理覆盖范围等方面对外资银行业务所实施的限制将会逐步放宽。因此,内地银行必须积极提升本身的能力,作好准备,以迎接来自那些身经百战的海外竞争对手的挑战。
  3. 对外资银行来说,内地为配合入世而开放金融业市场,将会带来重大的商机。在两年时间内,外资银行将可以跟上海、深圳、天津及大连各市的内地企业进行人民币交易;在5年内,更不分任何地域界限可以跟国内所有企业进行这些交易。正如本港其他行业开拓内地市场一样,本港银行在内地物色营商机会将会享有相同的好处。本港银行是率先在内地(尤其华南多个城市)开设分行的首批银行。它们熟悉内地环境、无言语隔膜、分行网络广、与客户业务关系稳健(其中不乏一些已发展了几十年的例子)。本港银行拥有不少独特的竞争优势,应该尽量保留及发挥。例如,本港大量制造及零售公司均以私营或合营企业方式涉足内地市场,本港银行应继续以它们为业务对象。此外,鉴于现时内地约四成贸易经香港进行,日后本港银行将可因为贸易及融资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享有其他银行无法相比的优势。作为内地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以及内地金融中转及融资的主要渠道,香港将会从内地银行服务需求增加中显著得益。
  4. 然而,本港银行以至整体香港若要完全发挥竞争优势,便不可忽略一些潜在的转移因素,并善加处理。若要加入内地的银行业,银行规模的大小将会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尽管银行规模大不一定代表质素高,但从监管工作的角度来看,银行的业务规模却是一项方便的监管指标。我认为最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当局应不会放宽银行资产额不得少于200亿美元的规定。我一直就这方面与中国人民银行定期接触,明白世贸谈判所附的条件,对任何可能促进较细小的本地及外资银行加入的放宽措施,设定了限制。基于这个原因,银行整固再度成为考虑的议题,况且整固本身有其他优点,更应值得考虑。此外,外资银行能与内地直接交往,无需再经香港进行,亦具有明显吸引之处。尽管这样,外资银行继续以香港作为基地,亦不无好处。例如,外资银行可透过香港办事处兼营内地业务,以取得规模效益,这总比为上海等城市新设的办事处支付额外费用合乎经济原则。再者,上海等地并非一定可以体现成本效益,像企业税便是香港的两倍,这一点可能与传统看法不同。此外,本港的金融市场效率高、发展先进,而且是全球第四大银行中心及第七大外汇中心,拥有规模庞大及具深度的市场,亦是一些积极的诱因。
  5. 本港具备国际商贸不同层面的专业人才:本地劳动人口勤奋守纪、教育程度良好、熟悉电脑操作,并能灵活适应调职培训。此外,本港充满营商的机会,洋溢国际大都会文化,商贸往来亦以英语为主,吸引了不少海外专业人士在此发展。我不打算逐一细述自由经济的要素,因为Cato Institute也曾清楚指出,但相信应该强调香港在这些要素上都已达到极高的水平,其中包括:享有法治、资讯自由、资金自由流出流入、人力调动自由;拥有廉洁和有效率的政府、推行市场主导的经济政策、不干预但有效的监管制度,以及简单的低税率制度。此外,香港对本地及外资公司一视同仁,并对聘用拥有专业知识的外籍人士采取开放政策。总括来说,香港在经济、法律及政治层面都拥有几乎所有可以想见的有利条件,以吸引银行及其他机构在这里设立地区总部。
  6. 据金管局评估,中国入世对本港银行业以至整体贸易的「创造效应」将会大于「转移效应」。若本港能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及监管制度,以尽量减少转移作用,本港银行业将会因为内地银行服务需求增加而受惠不少,有助刺激本港对内地的贷款业务。这些环节的最新发展,其中包括最近启用的美元结算系统,以及目前仍在进行的重大监管改革,在在说明我们正朝着正确方向迈步向前。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 说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很高兴外界对本港与内地货币关系的误解已逐渐消除。根据以往某些人的看法,港元在1997年会被人民币取代,北京亦会接管香港庞大的外汇储备。但事实证明香港过去3年推行「一国两制」极之成功,令这些说法不攻自破。相比之下,成为较近期人们揣测焦点的另一问题却来得有现实根据得多,这就是: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会否扩大浮动范围或灵活性?这种猜测令人想起港元会在何种程度上受人民币波动影响的古老问题,而且这亦与中国入世有关,因而值得我们探讨它背后的理据及确实的影响。
  2. 但有些人对以上问题有点混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汇率的浮动范围及可以自由兑换的分别。自由兑换指货币可与外币自由兑换,以进行贸易(即经常帐下的自由兑换)或投资(即资本帐下的自由兑换)。目前人民币已可在经常帐下自由兑换,但仍未实现资本帐下的自由兑换。浮动范围(或灵活性)指汇率限定的波动范围,央行在汇率超出此范围时会进行干预。根据目前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安排,汇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但央行仍负责处理市场交易的最终结算。事实上,近几年人民币一直在极细小的范围内浮动,我相信这反映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内地当局所采取的负责任的态度,这就是为避免对亚洲其他货币造成不稳定的作用,因而决定不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但几方面的评论(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人民币汇率现时有更大空间可以扩大浮动的范围。尽管大部分意见都认为,长远而言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是理想的目标,但却没有多少人认为当局在短期内在这个方向上会有任何重大进展。换句话说,即使人民币可以有更大的浮动范围,但目前的外汇管制很可能仍会保留。
  3. 内地决策者及市场的即时考虑是人民币汇率在扩大浮动范围后会上升抑或下降。以中国连年录得往来帐盈余分析,汇率应该会上升。但以不交收买入美元远期合约持续出现较大幅度的溢价来看,市场所持看法却可能不同。这方面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国际收支帐上存在庞大的负误差及遗漏,很多人都假设这些误差及遗漏是不明的资本外流造成。二是很多人估计中国入世后(最少在入世初期)进口需求激增的幅度将会大于出口需求。
  4. 在此情况下,为什么仍要考虑扩大浮动范围?从内地的角度来看,此举相信会带来几项好处。例如,在往来帐交易上容许外汇供求之间发挥更大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形成某种市场自行理顺的机制,尤其是中国入世会在短期内增加贸易流向的波幅,这种作用显得更有利。此外,人民币汇率亦应可以因应外贸基本趋势作出更大的回应。扩大汇率波动范围,亦可容许汇率有适当的调整,从而有助达到其他宏观经济目标。我相信若在扩大人民币波动范围后,内地当局进而清楚说明此举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将会提高透明度及市场信心;尤其当局暂时不会就较全面的自由兑换有任何举措,这种做法更值得考虑。假如市场对扩大浮动范围的好处不甚了解,甚至误会此举的动机,将可能对整体气氛造成不利的影响,因而亦影响金融市场。
  5. 在座各位都知道金融市场有多敏感,某程度上这种敏感反应会令人看不清楚香港对人民币汇率波幅可能会扩大的回应,特别是对港元汇率的影响。加上对货币的可兑换性与汇率的灵活性两者有所混淆,这种敏感的反应也许可以解释较早前一批本港商人与总理朱鎔基在一次会议上讨论到有关课题时,他们为何会有那样激烈的反应。因此,我接收到讯息,就是金管局要就此作出详尽研究。于是,金管局就此展开了研究,我在7月份时透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向朱总理作出了回应,回应内容的重点是,从基本经济因素来看,港元没有理由因为人民币汇率变动而受到影响。不过,加进了市场情绪反应的因素后,事情便会变得比较复杂。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市场认为港元与人民币之间关系密切。形成这种看法,部分原因是市场对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以至政治──关系存有误解,部分也是因为市场向来以港元作为对冲人民币的工具的做法。然而,过去一年多以来,市场大体上都是把人民币与港元作为独立的货币来看待。比较港元远期差价与人民币不交收远期汇率的走势,就可清楚见到这种情况:直至1998年底,两者的走势均相当接近,但其后便开始各自发展。市场能够独立看待人民币与港元,显示市场是从事实得出这个明显的结论,这就是从1983年推行联系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贬值了超过70%,但同期港元表现坚稳。市场对朱总理表示可能会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反应平静,说明市场已能独立看待人民币与港元。
  6. 金管局内部研究进一步显示,与普遍的想法相反,人民币贬值实际上可能会对香港经济产生刺激作用:原因是两地经济之间的互补作用所带来对需求的正面影响,足以抵销两地互相竞争的少数经济活动失去竞争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些互补作用部分反映香港作为内地出口的主要转口港的角色。一旦人民币贬值,香港本身与内地的直接贸易平衡会恶化,但对内地的转口应会上升。事实上,自1980年代初内地转口迅速增加开始,来自这些转口活动的利润均较香港与内地其他贸易项目合起来的利润为多。

结论

  1. 我在演辞中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会在多方面裨益香港。入世会令中国对外贸易大幅迅速增长。尽管这些额外的贸易并非全都会经香港进行,但亦不会刻意避开香港。更重要的是,在开放、全球化发展以及提升企业管治等方面的刺激将会扩大和深化香港作为专业知识的储备、国际经验的中心,以及投资的来源与渠道这些历史悠久的角色。至于香港的银行业,由于信誉超着,而且与内地有悠久的业务关系,当内地银行业开放,香港银行业若能作好准备,把握时机,自然会获益不浅。在货币范畴方面,对于中国入世对人民币未来发展的各种预测──包括扩大汇率波幅──对香港整体经济主要会带来正面影响,并且应不会对香港完全独立和基础稳健的货币构成任何问题。
  2. 在一个包括中国在内的世贸组织的环境下,香港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在Cato Institute的评估中,令香港成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的特质。因此,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总是令我觉得有点儿不妥当,希望大家不会介意我在这里提出。「香港的遗产、中国的未来」这句话有点忧戚的味道,令人想到香港在临终时把一些东西遗留予中国,而大家聚集在此是为了参加丧礼,或至少是跟香港见最后一面。当然,这肯定不是研讨会的目的,研讨会的程序清楚表明研讨会的目的正好与此相反。我有信心随着时间过去,大家会发觉有许多证据显示香港这个城市朝气勃勃。只要踏出这幢建筑物,大家就能亲眼见到。我尝试透过这次演讲,向大家说明香港和内地都会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得益。就如内地各项最新发展一样,入世为香港带来无尽的机遇,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作好准备,以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00年09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