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国人民银行主场论坛 主旨演讲

演讲辞

2025年10月28日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国人民银行主场论坛 主旨演讲

余伟文,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1. 大家好!非常高兴出席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国人民银行主场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变局下的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多年来支撑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制度规则面临严峻挑战,科技创新颠覆性的发展既创造机遇也带来风险。面对如此大变局,我们要确保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推动金融市场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对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使命。
  2. 借这个机会,我希望从当前金融体系面临的变局入手,与各位分享关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的一些思考。

 

全球金融体系变局

全球金融体系的多元化趋势

  1. 先谈变局,首先是国际金融体系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股趋势受多重因素驱动:一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GDP占全球比重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四分之一左右,上升到目前近一半,并且在可见的未来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1。其次,国际贸易形势动荡多变,世界经济碎片化风险上升,会进一步影响全球贸易和供应链布局。此外,不断攀升的公共债务,令部分发达市场的财政风险更显突出,对市场信心以至金融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2. 在此背景下,国际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对主要发达市场的依赖度,加大多元化投资的力度。今年4月以后,全球资本总体上加速流入新兴市场,5-8月流入的资金累计约1,600亿美元,超过2024年全年规模的一半2。受益于资产配置多元化,黄金等资产价格不断创下新高。
  3. 这种多元化资产配置趋势将重塑全球资本流动的格局。一方面,这个趋势为新兴市场创造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并增加其金融市场的多样性与深度;但另一方面,资金大量跨境流动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一旦投资情绪逆转,资金可能迅速外流,进而引发金融市场波动。

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创新及其无边界性质

  1. 第二个变局,源于具有颠覆性的金融创新。最近几年科技快速发展,应用在金融领域的各类创新正在并将深刻改变货币和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型支付工具和数字资产,包括许多央行正在试验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近期广受关注的稳定币、商业银行的代币化存款﹐以及代币化的证券、基金和现实世界资产(RWA)等。这些金融工具和产品能在不同程度上提升支付、交易、投资等方面的效率、便利性和多元化水平。
  2. 与此同时,许多这类金融创新都具有一个特点,就是无边界性。以数字资产为例,可以随时随地,甚至不通过任何金融中介机构存取和转移,随着这类活动与传统金融的进一步结合,全球金融市场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个别资产市场的局部波动,很可能产生跨境溢出效应,在目前主要采取按属地监管而又缺乏明确的国际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防范监管套利和金融风险正成为紧迫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金融体系的新变化

  1. 第三个变局,是近年来国际金融体系的一系列结构性变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以银行为中心的各种监管改革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同时也造成金融中介功能逐渐从银行体系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对冲基金和私募信贷的增长尤其显著3。尽管这些非银机构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渠道,但它们有着更强的跨国联结性,业务模式不乏杠杆交易等高风险业务,面对的监管也相对宽松,这些特点令金融风险更容易扩大和传播。此外,近年来科技快速发展,在金融体系的应用固然带来许多正面作用,但也会衍生新的风险。例如,金融机构更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会加深第三方依赖、市场联动性等;银行业务高度电子化,加上社交媒体兴起,也会让负面消息传播得更快,大大增加了存款挤兑的风险。
  2. 以上提到的这些变化与风险,很多都属于「已知的未知」,缺乏可供参考借鉴的先例。面对各种未知变数,我们免不了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准备。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央行和监管机构之间分享经验、加强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观察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似乎有所放缓。一些已有共识的监管改革的具体落实仍然不完整、不一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也有一些分歧,「去监管」的声音日增。在应对、管控新的金融风险方面,凝聚普遍共识的努力和决心有待加强。我希望就此提出三点建议。

 

治理与合作

继续加强国际组织在维护全球稳定中的作用

  1. 第一,国际组织是多边治理和合作的重要平台,应该继续强化其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功能和作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组织协调推动了多项重大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全球金融体系在应对近年新冠疫情、通胀飙升等冲击中展现出相当的韧性。面对当前的诸多挑战,各个国际组织包括金融稳定委员会、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等,需要持续完善监管框架与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国际监管协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2. 具体而言,一方面,国际组织应协调全球央行和监管机构,提高监测能力,填补关键领域的数据空白,特别是要密切监测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数字资产等新兴金融风险。
  3. 另一方面,在当前分歧加剧、「去监管」的声音增加的背景下,国际组织需要持续推动金融监管标准的落实,确保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以加密资产为例,全球各国和地区之间亟需建立一致的监管框架和跨境协调机制。香港金管局始终重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监管为例,我们最近牵头主持金融稳定委员会对各地制定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监管框架的评估,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刚公布的报告。

新兴经济体应在国际组织发挥重要作用

  1. 第二,随着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的地位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应当在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更积极地表达自身的观点与建议,主动参与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与完善,让这些规则更有代表性,达到更好的平衡
  2. 国际组织也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新兴经济体的观点和立场,并在研究和政策工作方面切实回应其需求。这有助于保持国际组织自身的专业性和影响力,并更有效地维护全球金融治理秩序。

区域内的央行和监管机构需持续推动跨境合作

  1. 第三,区域内的央行和监管机构应该持续加强沟通、推动区内跨境合作。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区域内快速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包括香港金管局与人民银行和泰国央行的支付互联项目,有效提升了跨境支付效率。另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是防范和打击金融诈骗,由于此类活动往往跨越国界,要及时侦测并有效遏制诈骗行为,跨境合作至关重要。
  2. 此外,推动跨境贸易本币结算、建设区域金融安全网等,也有助于促进区域融合发展,避免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风险、提升韧性。

 

总结

  1. 各位来宾,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高度不确定性,金融体系正经历深刻变局。但变数愈多,愈需要加强国际对话与区域合作,寻求共同利益、减少分歧,合力完善全球金融治理。
  2. 最后,再次感谢金融街论坛,为我们加强国际对话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我十分期待聆听各位的见解,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 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2 来源: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

3 来源: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BIS )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