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向全球开放,亦与全球紧密联系:再创高峰

演讲辞

2000年12月13日

既向全球开放,亦与全球紧密联系:再创高峰

任志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于香港总商会第7届商业高峰会议:「亚洲的枢纽 - 香港」,刊载于金融管理局季报第26册)

1. 很荣幸有机会在香港总商会第七届商业高峰会议上发表演辞。「高峰」这个词往往令我联想到远足,这是我心爱的活动之一。在座当中曾经踏足本港比较险要的山峰的来宾大概都会明白我所指的是什么。我特别想到西贡较为偏僻的崇山峻岭。不过,大家其实无需长途跋涉,也能置身风景怡人、众山环抱的郊野公园。这是香港其中一个特色。我个人认为,在列举香港作为理想营商地点所具备的特质时,这个特色应与法治、低税率、简单税制、高知识水平等特质并列。假如你从未到过这些山岭,我建议你趁天朗气清,到郊野舒展身心,领略一下远足的乐趣。不过,如果你习惯每天都像今天一样享用丰富的午餐,那么你最好先到医务所检查一下身体,才去征服西贡那些崇山峻岭。同时,不要上蚺蛇尖,这是最陡峭难行的山峰。


2. 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其山势的起伏颇有一些相似之处。事实上,单是过去10年,香港经济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就如麦理浩径一样连绵起伏,令人望而生畏。若回顾香港的历史,我们会发觉每个10年香港经济都呈现同样崎岖不平的路径。二次大战后迅速重建香港经济,发展为主要转口港。韩战期间,联合国对中国实施禁运,香港的转口港地位大受打击。然而,香港并未因此而变得溃不成军,反而推动经济转型,使香港成为为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同样,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内地开始实行经济开放,制造业由香港北移至珠江三角洲一带,以至更北的地区,香港重新将自己塑造为亚洲区的转口港,并进一步发展为国际金融及服务中心。香港过去所面对的挑战多不胜数,路途中也曾经历不少艰困,受过不少伤害,但她都能够像最出色的登山者一样,凭着超卓的技术、过人的能耐,一一克服困难,到达顶峰。同时,在停下来欣赏四周的风景时,她也能够在迷雾中看到在远方闪耀着的更高的山峰。

 

世贸与香港

3. 现今在我们眼前最突出的大山是中国即将加入世贸。尽管根据最新的预测,中国可于明年第2季入世,不过目前尚未能确定入世的实际时间表。同时,大家也不能肯定究竟中国入世对中国、全球、全亚洲,以至香港的影响有多广泛,又或者这些影响需要多少时间才发挥作用。


4. 事实上,部分有关中国入世对香港的影响的初部评估都是颇为负面的。有一些更是危言耸听。不过,最近的分析似乎比较正面。然而,这些分析指出,香港要认知其面对的挑战,以及香港需要维持的水准,并要不断改进,才能充分掌握其独特的有利地位。商会对中国入世的影响所作的深入分析,为这次会议提供很实在的讨论基础。我认为商会的分析正好说明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在世界贸易关系中这次历史性的转捩点:我们需要在充分掌握有关资料的情况下,以理性、持平的态度来处理这个复杂的问题。商会的研究是以另一种形式的「转捩点」──「枢纽」──来进行分析,厘清香港作为内地与全球其他地区之间的物流、金融及数据中转中心的角色。事实上,我相信中国入世,加上全球化和科技发展这3个进程,香港的角色将会出现变化,在未来几年逐步发展为这三方面的枢纽。


5. 最近我在其他场合谈论过中国入世的经济影响,特别是对香港银行与金融业的影响。因此,我今天只会扼要论及中国入世的影响,然后就会讨论全球化和科技发展这两个进程。总结世界银行、金管局和其他组织的研究:预期中国在全球对外贸易所占比重会因为入世而在未来5年内倍增。内地在全球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长,以及贸易额的预算年增长率为7%,均表示会为香港带来更多与内地有关的生意,上海及内地其他城市的营商机会也会大为增加。换言之,中国入世的业务「创造效应」会大大超越比较悲观的人所提出香港的贸易会逐渐收缩的「转移效应」。根据金管局内部估计,中国入世会刺激转口贸易增加,应该会令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上升0.5%至1%左右。


6. 但影响不止于此。无形贸易方面,例如金融、科技和专业服务等,前景就更加乐观。这些服务行业可以带来丰厚利润,它们在香港经济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同时,中国企业为了处理增加了的业务,以及应付海外竞争,会积极寻求提升本身的能力与企业管治方法,海外投资者则需要专家意见帮助它们充分掌握在内地展现的商机,香港正是提供这方面意见最适合的地方,凡此种种都会大大刺激和丰富金融、技术与专业服务的发展。这些发展趋势其实已存在了一段时间,事实上它们正好反映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商业、科技和文化交流的枢纽的历史角色。我们已清楚见到在中国快将入世的影响下,内地、香港和海外公司均纷纷作好准备,以便能建立全新的业务关系,因而刺激这些中介与顾问服务迅速发展。


7. 银行与金融业又如何配合?我们相信在末来几年会出现两个主要发展方向。首先,中国入世后营业额不断增长,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也会因此而增加。其次,受到入世条款影响,金融开放步伐加快、银行业竞争加剧,以及出现产品创新,刺激金融业不断深化。这些发展会加速中国现正进行的银行业改革的步伐,这些改革相当全面,包括银行管理与服务,由企业管治至职员的专业培训。这些发展也会令中国的营商环境逐步向外开放,让境外银行参与竞争。海外银行将可于两年内与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等地的中国企业经营人民币业务。5年内,它们便可以与全中国的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再没有地域限制。就此而言,总部设于香港的银行具备明显优势。大部分香港银行已率先在内地开展业务,建立了分行网络,更具备二、三十年的实际经验。此外,它们更拥有地利,与内地有共通的语言和文化。至于在法制与金融方面,则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特殊地位而享有自主权。内地的贸易中有百分之四十是以香港为转运站,香港也是内地的海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来源,以及中国的主要金融中介及融资中心。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这些活动──全都需要不同层面的银行服务──会继续经由香港进行。


8. 不过,中国入世也有潜在的转移效应,香港的银行若希望能充分发挥其竞争优势,便需要处理有关的问题。银行的规模相信是最大的问题。最主要不是因为规模经济效益,以及较大型银行在扩展业务方面所享有的优势,而是因为我认为最少在可预见的将来,当局应不会放宽银行资产额不得少于200亿美元的规定。香港的银行目前未能符合这项规定的,将需设法解决这个问题。明显不过的解决方法就是整固,况且整固本身有其他优点,银行更应加以考虑。至于在内地实施这项规定前就已经获准进入内地银行业市场的银行,它们或许可以选择进行游说,并期望金管局代表它们向北京提出的「不追溯」建议会得到接纳。我对此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有关政策转变的「不追溯」安排是国际认可的做法,而且这项安排不仅适用于香港银行,也适用于其他司法地区的银行。不过,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因为与世贸谈判一并来看时,问题绝不简单。


9. 撇开这个重要,但却并非无法克服的问题不谈,我有信心从为香港银行带来业务机会的角度来看,入世的创造效应会超越因为部分境外银行与企业选择直接与内地交易而产生的转移效应。况且仍然有一些因素会促使国际企业选择利用香港这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香港金融市场与金融基础设施效率高、发展先进,而且是全球第四大银行中心,拥有规模庞大及具深度的市场,以及所有其他令香港取得成功的要素,计为:享有法治、资讯自由、商品与资金自由进出、精简的政府,以及专业和勤奋的劳动人口,相信在座各位对这些特质都了如指掌。

 

全球化


10. 世贸组织与全球化有关,所以现在让我转到全球化这个课题。贸易与金融自由,以及其他发展动力使全球化的步伐加快,香港向全球开放,亦与全球各地建立连系,使香港处于最有利的位置,能够充分把握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机会。全球化并非新的现象。我们的祖先开拓贸易路线、建设运河与轮船、铺设铁路与电缆,体现了全球化的概念。150多年以来,香港一直是典型的全球枢纽──位处多个区内与横贯大陆的贸易路线的中心点。全球化的进程不一定会带来正面影响,这一点我们经常都能体会到。不过,这个进程可以确保国际资金被投入最能有效运用这些资金的地方,也能保证各国生产它们具备竞争优势的商品与服务。同时,无论伴随着哪些风险与缺点,全球金融系统越有效率,全球化的进程便越有效,因而带来全球增长与发展。


11. 我们可以花很长时间,并从多个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个课题。不过,我今天打算只集中讨论两方面,其一是我们现时所经历的全球化进程如何改变各地政府的角色,其二是全球化对个别地方选择汇率制度造成的影响。


12. 为了从全球化趋势中获益,各国的经济系统均明显地步向格林斯潘所谓的「市场导向资本主义结构」。50多年前,明显的趋势是倾向国家管制、集权化,以及最极端的国有化。今时今日则循相反方向发展:大趋势是开放、私有化与放宽管制。事实上,现在是按经济体系在市场导向方面的发展来将它们分级。相对于所服务的经济体系的规模来说,政府都变得精简了。由于再没有干扰市场运作的管制或统制政策,市场竞争得以充分发挥作用,交易与资讯成本下降,市场效率增加。一般来说,大家都越来越意识到市场导向政策的积极影响,并体会到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干预可能是适当的,但在全球化影响下,干预的成效也大不如前。


13. 因此,我们发觉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方法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在战后期间,最迫切的是进行重建,最担心的是市场崩溃,因此当时政府广泛参与经济的运作,经常作出干预。至于现在一致的取向是,政府退出经济管理,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系在不同程度上均跟随这种做法,但这并不表示政府无需负起责任,确保市场力量能够在公平、公正和具透明度的环境下发挥作用。


14. 香港较其他地方更早采用这个新模式。事实上,外界对香港的普遍看法是,香港是这个模式的最佳榜样。20多年前,我们提出「积极不干预政策」来形容政府一项执行已久,亦看似矛盾但极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当时正好是各式各样的全球「市场导向资本主义结构」兴起的时间。香港自由市场的传统,以及向全球开放的态度,使我们站在有利位置,迎接新的全球化浪潮。


15. 然而,全球化带来了巨大和即时的挑战,也是我们从未遇过的。正是我们向全球开放的特质,有时会令我们很容易受到打击。金融市场所面对的挑战最为艰巨,外界的问题会在瞬间升级为危机,威胁我们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全稳定。挟着高杠杆效应而来的巨额资金在国际间流窜不定,有时候会令市场变得极为波动。大规模经济体系具备深化的市场或许能承受这些四处流窜的资金流向,市场稳定不致受到严重影响。然而,即使是这样,仍然需要某种形式的政府干预:例如是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又或者是较近期为支持欧元而作出的干预行动。对香港这类小规模开放经济体系来说,要应付这些挑战更加困难,为防止市场崩溃而需要采取的措施更为触目,更惹人争议。1998年,香港正好面对一场重大挑战。当时因高度灵活和流窜不定的国际资金引起的震荡威胁到香港,我们的市场濒临崩溃。1998年8月我们在股票市场进行干预,使市场能继续运作。当时这次行动使我们备受批评,不过其后却大受赞赏──但赞赏的原因可能不正确,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入市的。不过,至少是暂时来说,让我们以格林斯潘的话来作为这次事件的总结。他在今年较早时曾就亚洲金融危机作出剖析时说:

 

「不能完全消除政府安全网和干预行动。至少在短期内,在没有政府协助的情况下,私营机构可以应付的震荡的规模与程度均有限。」


16. 展望未来,为了减少政府作出干预,以防止流窜不定的巨额资金引致市场崩溃,我们需要建设更大规模的市场,并巩固我们现有的市场。今时今日,政府提出的宏鸿大计已不再受欢迎,也不甚可行。我们面对的挑战是,设法在没有太多政府参与和监管的情况下,达到上述目的。在处理这些问题方面,国际上比较重要的发展是推出实务守则(而不是实施管制),以及提高透明度。同时,大家焦点再不是集中在架构上──设立一些有形和崇高的制度来取代现已过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而是基础设施:建立联系,并确保这些联系有效运作,而不是筑起壁垒。稍后我会再详细谈论这一点。

 

17. 汇率制度当然是应付国际资金流向的核心问题。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凭巨额资金进行短线炒卖的投机者,便是专门以汇率制度作为冲击的目标。假使汇率预先设定在某个目标水平,投机者便可乘机炒卖,使汇率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实行浮动汇率,使汇率在理论上不受到任何目标水平的限制,但遇到市场气氛一面倒偏向某方发展时(这在金融市场中很常见),汇率仍会过度调整。

 

18. 9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充分证明选取适当的汇率制度的重要性,其中的明显趋势更倾向探讨有效及可靠的汇率制度所需具备的条件。人们探讨的两大主要方案,一般被视为两极化的选择:一是定出某个令投机者无法攻破的汇率目标,二是像浮动汇率制度一样,不设任何目标汇率水平。事实上,两个方案同样都不能保证完全不受外来冲击影响,尤其在开放及流动的市场中,这根本是不可能的。此外,若要取得市场信赖,任何汇率制度都必须具备几项先决条件,那就是合理的经济政策、健全的机制及稳健的市场基础设施。

 

19.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汇率制度,亦没有一种可以适合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汇率制度。以目前全球倾向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趋势来看,这种制度似乎能在较大及较小的经济体系里发挥最大的效用,原因是前者拥有规模庞大的外汇市场,足以吸收大量流入的资金,后者则透过实施各种管制措施以维系汇率制度。就香港而言,我们的联系汇率正是预设汇率目标制度中最极化的一种。经过实际考验,这个被誉为牢不可破的制度确实证明能抵御最恶劣的环境的冲击。香港凭着联系汇率制度,加上稳健的基础设施及管理完善的银行体系,已安然渡过亚洲金融风暴。虽然我们在这过程中饱受痛苦,但大家必须承认假使我们不是具备上述的有利条件,我们很可能会承受更大的损失及更多的不定因素。基于联系汇率对香港经济发挥严格的制约作用,我们能以更大的动力积极提高生产力,带动经济走向强劲的复苏轨道。事实上,迄今的数据显示香港生产力的升幅已接近亚洲区的最高水平。以受雇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计,本港劳动生产力上升10%,是金融风暴以来录得的最大升幅,亦远比亚洲其他经济体系5%至8%的升幅为大。由于联系汇率制度很适合外向及转口型的经济体系,这个制度将会继续在香港行之有效,并充分配合中国入世后香港更进一步成为亚太区以至国际枢纽的地位。此外,我要补充一句,就是不管人民币将会采取何种路向,联系汇率制度将会继续适用于香港,而相信在可见的将来人民币汇率将会审慎和有限度地试行更大的灵活性,同样地,假以时日人民币会在适当时候按照审慎认真的推行方案实现完全自由浮动的目标。

 

科技发展

 

20. 我在上面提及国际金融改革应配合建立联系的路向,而不是筑起更高的屏障或实施更多限制。我现在转入今日演讲最后一节,就是科技发展的步伐。科技发展(尤其是资讯科技)与全球化发展紧密相连。事实上,没有科技发展,根本不可能会有全球化。科技发展并不是新的趋势:几百年来新的导航设备、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以至无线电、电视及卫星等陆续出现,大大增加了资讯传送的迅速及数量。至今互联网及其他电子设施更将此推向更高更远的领域。

 

21. 金融服务方面,资讯科技对决定货币流转的步伐及方式,以至塑造市场竞争的面貌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一直以来较厚笨又不易转手的货币,已摇身成为电子屏幕上的脉冲影像;要传送至全球不同角落,只要一按钮,再等几秒钟就完成。作为消费者,我们已很少亲自到银行处理交易,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提款机、电话,还有愈来愈多的电脑,甚至逐渐以WAP电话作为处理各种交易的方式。现在人人口袋里最少有一张的信用卡,便较30年前多约30多倍。科技不但应用于网络及电缆通讯,更应用于金融工程设计,有关的专业人士不断发展先进的数学模型及复杂的公式,以为新的衍生工具定价。衍生工具已能发挥很大的对冲作用,让投资者有机会将风险转嫁至这方面的能力及兴趣较大的交易对手来承担。

22. 但科技发展不但带来效益及方便,更带来风险及焦虑。虽然我们为「电脑二千年问题」做足防范措施,使大家安然渡过,但这个问题的出现已证明我们过去10年间对科技变得非常倚赖,亦说明科技发展的大势是如何的不能逆转。「电脑二千年问题」已成过去,但近期电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已唤起大家对私隐、保安、风险管理、客户保障,甚至银行业本质等事项的关注。说到创新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由于香港近年正因这类产品而备受重大的冲击,所以它们的风险问题已无需我多谈。

23. 面对这些困难,金融管理当局可以做些什么?我上面提过1998年推出的多项措施,而且我在其他场合亦已就此说过很多,现在不准备多谈。就监管的工作而言,我们要确保这些工作能配合市场的急速发展,以能适当处理有关电子货币及电子银行──不论是实际或只是设想的──问题。在这方面,香港与一些监管机构已率先发出指引,要求银行确保互联网保安平台绝对安全及风险管理制度有效运作。我们已增强监管人员的技术及资源,以审查银行是否已符合指引的要求。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原因是无人可以预知未来的科技发展、客户行为模式的变化或实际可能出现的问题。像金管局这些监管机构,我们的挑战是要适当平衡两方面的需要:既不会任由科技发展带来无法处理的风险,亦不会妨碍创新的动力以致限制有用的新科技的应用。要取得这种平衡,将会遇到很多困难;假使当局对银行的新意念显得太有兴趣,很可能会有过度监管之嫌。为免这种尴尬局面,最佳办法就是监管当局与银行界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携手合作。因此,金管局就这方面及其他方面的工作都以谘询为重,尽量听取业内公会以至公众及市民代表的意见。

 

24. 至于其他范畴的工作,金管局一直致力创新,至今已在亚洲时区内建立起明显的领先地位,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我们已可透过电话进行全球性的金融交易,亦可不分国界以互联网在地球任何角落进行交易。日后有了适当的设备,人类甚至可能从其他星球上发出交易指示。但即使这样,他们最后仍会返回地球完成交易的结算程序,而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尽量吸引他们选择在香港登陆。处身于无国界的年代,金融中心必须提供处理金融交易所需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有效与收费低的交收结算服务。正是这个原因,金管局在199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建立金融基础设施,使香港发展成为亚洲的金融枢纽。

25. 我们10年多前已设立全面电脑化及无纸化的债券结算系统,以助推动本地债券市场的发展。其后我们的系统又与多个国家的同类债券结算系统进行联网,实现跨地域、跨货币的债券买卖。我们现正准备更进一步,发展国际中央证券托管机制,吸引亚洲区内的债券交易使用我们的债券结算系统。就货币流转的保安及效率而言,我们差不多5年前已建成最先进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方便结算各种各样的港元金融交易。此外,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已跟香港的债券结算系统接通,成为亚洲首项同类的联网安排。我们亦已按照同样原理设立美元支付结算系统,使美元交易可在本时区即时结算,无需待至纽约开市后才处理。美元与港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现已联网,而今年9月我们更实现了首宗的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服务,为全球金融史写下新的一页。换言之,以往因不同时区而招致汇兑损失的可能,亦即所谓的赫斯特风险,已可随着外汇交易同步交收的安排而消失。若亚洲区其他货币的支付系统能与香港的美元支付结算系统联网,区内大部分美元外汇交易便可使用我们这项安排来减少风险。我们已向亚洲区其他中央银行表示随时欢迎它们本身货币的即时支付结算系统与我们的系统接通,希望这些安排可以早日实现。此外,香港的美元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将会在5日后进入最后阶段,实现美元支票结算及美元债券的货银两讫结算。在座当中担任司库的嘉宾可考虑使用这个系统,以节省费用及大大减少结算风险。

 

26. 科技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大家都庆幸自己活在当前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的年代,更可能庆幸现在不像以往几代目睹过的科技革命那样,将科技投入战争的用途,而是大部分应用于和平事业之上。我说「庆幸」,原因是虽然科技革命带来许多不明朗及冲击,但它仍具备改善人类生活的潜在力量。但与此同时,科技亦会带来痛苦,若使用不适当,将会增加地域、教育及财富的不平等现象。机器及软件已取代了许多人手的工作,我们对劳动人口的要求已由纯粹劳动型的付出转向知识型的输入,这从失业率改善进度缓慢的情况已可想见。在这情况下,劳动人口要努力适应,而整体经济亦要配合知识为本的行业发展,而后者将会朝向物流管理、金融及数据中转枢纽的方向发展。处身于科技革命的混乱局面,科技本身实在很难可以在金融市场中定价,尤其就股市而言,科技密集型公司的盈利前景一般都存在极大的不明朗因素,当中的难度已可想见,更遑论要为科技衍生工具定价或推算盈利。因此,科技是金融市场又一道横生的枝节,成为市场波动的另一项潜在因素。它既能成就巨大的财富,亦能使数之不尽的富贵顿成浮云,而涉及的数目动辄便会占去当地生产总值的极大比重。面对这一切,投资者、监管当局,以至贷款机构都必须调节适应。

 

结论

 

27. 香港是个超级灵活、具备超级应变能力的城市,香港人的适应力一向极高。90年代末我们曾一度对自我产生怀疑,但从种种迹象看,我们已重新展示半个世纪以来赖以生存的十足活力及创意。我们若要充分把握往后几十年的时机,尽量减少波动,正正需要这份十足的活力及创意。人生这回事,本来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我们不能只愿抓住「机」而对「危」说不。我这篇演词探讨了以我所见未来几年香港将会面对的三大机会。从触及层面最广的角度分析贸易自由化,中国加入世贸将会为香港带来宝贵的机会,让我们深化原来的中转功能。此外,全球化正逐渐转化政府与商界之间的关系,而香港凭着开放型的经济及精简的政府架构,将可以极有利的位置掌握全球化带来的益处。科技发展为实现全球化(尤其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的实际利益提供新工具,而香港正就方面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前人未到的领域。

 

28. 这几项发展同时附带风险及不定因素,我们努力不懈,严加防范,只能减少而不可完全消除这些风险及不稳定因素。中国加入世贸后会有多少业务从香港流失至其他城市?像香港这类细小及开放型的市场,我们应如何防范全球化趋势以更快、来势更凶及更凌厉的步伐冲击及威胁我们?坦白说,现在无人可以确定创新科技将会带领我们走到什么境地或会否使我们陷入死胡同一般的僵局,到底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白热化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种种不稳定及不可知,尤其如何为科技主导的公司作出财务预测?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物流管理、金融及数据中转枢纽所要面对的部分挑战。作为全球对外最开放,又与外界联系最紧密的城市之一,香港比任何地方更具适当条件应付这些挑战,以及进一步深化其国际城市的地位。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期香港的发展将会更精彩、更灿烂。

 

(完)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0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