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贸对银行及货币系统的影响

演讲辞

2000年03月24日

电子商贸对银行及货币系统的影响

黎定得, 香港金融管理局副总裁

(于广东省南沙举行的新纪元拓展国际贸易研讨会)
  1. 自互联网兴起以来,无论是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意交易对象的供应商及客户数目,以至可供我们进行财务交易的渠道均骤然大增。这新局面带来各式各样的商机,但也令人产生各式各样的警惕,例如我们有必要知道交易对象的身分;有必要确知身处远方的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素;有必要确定交易对手的财务状况,亦即对方是否有能力付款或提供与我们有关的信用;诸如此类。
  2. 身为香港中央银行的一分子,我日益对电子商贸的发展感到兴趣。从较窄的层面来说,我关注的是消费者在网上付款购买产品或服务,或是将款项存入网上户口的情况。但我也关注较广阔的问题,例如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完整性。互联网日趋普及,无疑使我们在财务交易方面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且交易效率日高,但也引起了一些顾虑。这些顾虑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对消费者的保障,另外就是系统稳定性。在保障消费者方面,主要的顾虑是诈骗行为、透明度、保安、问责、法律追索权等等;在系统稳定性方面,主要的顾虑则在于究竟系统会否因重大的技术故障,或因为有大批资金流出或流入等原因,以致更易受危机冲击。
  3. 这是一个广阔的论题,所以在今天的发言中,我必须收窄我的讨论焦点。首先我想探讨企业或市民在网上使用电子货币所牵涉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会从货币政策的角度,讨论中央银行处理电子货币问题需注意的一些事项。
  4. 目前有两种电子货币,一种是存于网上的电子钱,另一种是存于储值卡上的货币。其实,多用途储值卡在不少国家已经过颇长时间的试验,但始终发展缓慢,至今尚未全面普及。尽管如此,香港仍是最先就多用途储值卡的发行颁布监管规例的地区之一。另一方面,作特定用途的储值卡则明显较为成功,香港的"八达通卡"就是一个例子。"八达通卡"可用来支付车费船费,极受香港市民欢迎。不过,今天的演讲时间有限,所以我想集中讨论网上的电子货币,至于储值卡货币的问题,则不作论述。
  5. 很多人提到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都视之为经营模式的一场变革。从付款这个特定的角度来看,我会视互联网时代为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非一场变革。回顾历史,当纸币初次发行,用以取代金属代币及辅币时,我们的远祖无不抱疑信参半的态度;到了近代推出支票簿时,人们又担心以支票代替现金付款,不知是否可靠。即使在我的事业生涯中,我也体验过人们对新事物的抗拒,例如当信用卡和扣帐卡初推出时,就有人怀疑使用这种交易方式是否安全;自动转帐和直接扣帐的交易方式同样有人反对,他们担心随便授权他人从自己的银行户口提取款项,会很容易招致损失。
  6. 不过,上述各项突破传统的付款方式,终归都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为获大众认可的付款票据。我认为电子银行也会步上述发展的后尘,成为进化过程中的另一个演进阶段。不过,或者我们值得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电子银行本质上有些什么特异之处,需要中央银行分外注意。
  7. 首先,我想从中央银行作为有责任保护付款系统完整的机构,以及作为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立场,探讨电子银行的固有特性。我认为电子银行大抵有两项特性是值得我们警觉的。
  8. 第一项特性是存取和信息传输涉及的保安技术问题,当中关系到准确性、安全程度及保密程度。当我们在网上转帐或存款时,我们会期望有关的信息能够正确送达目的地,不会出现错误或遭人拦截;我们期望这系统安全稳妥,不会有欺诈或未经授权擅闯系统的情况发生;我们也期望享有与传统银行不相上下的客户保密服务。我们希望得到两方面的保证:第一是执行交易的过程安全可靠,其次是对各种"唯读"存取设施作充分的管制。
  9. 我们如何得到这些保证?我自问对电子科技所知不多,或者在座也有人跟我的感受一样。我们无可避免要倚赖专家。电子签署、加密技术、认证、防火墙等等,都是专家设计的精密保安方法。对于企业的人员来说,不管用任何方式,只要得到适当的专业意见、严格遵守有关的规定、实行电脑审核等等步骤,应该足以令客户安心。至于监管机构的责任,则在于确证这些令客户安心的保证是可靠的。不同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以至国际间的金融监管机构都肩负另一项重任,就是为电子银行的技术和保安制订认可的共通标准。
  10. 第二个值得我们分外注意的电子银行特性,就是在网上提供理财或付款服务的人士或公司的性质。如果我们只是使用一向光顾的银行所提供的网上服务,而我们知道这家银行作风稳健,并且受到已知的司法管辖区的认可监管机构监管,我们所承受的金钱损失风险,应该不会高于用传统方法,在同一银行处理帐项时所承担的风险,但大前提当然是银行和监管机构均赶上网上银行的要求,例如采用了前述的精密保安技术。
  11. 不过,如果我们禁不住引诱,把款项存于冒称是银行的机构,或者该机构确是银行,但其注册所在的司法管辖区的监管标准比我们惯常遵守的为低,那就另当别论了。在香港,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我们已立法规管金融机构使用"银行"的名称。我们也有法例管制任何未获批准在香港经营接受存款服务的人士在境内宣传存款服务。但是,如果有市民在网上受到引诱,把自己的金钱交托给远方的网站,所引起的后果我们就无从保障了。我要提出的忠告很清楚,就是要查明银行的底细,确证对方可以信赖。
  12. 在香港,有人提出开设纯粹经营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金融管理局在决定是否批准这类银行成立时,会引用审批传统银行的准则,但有必要更细心审核申请人提交的业务计划,以确保该计划有合乎实际的假设支持,以及符合审慎经营银行业务的原则。金融管理局计划在短期内发出申请开设网上银行的指引。
  13. 金融管理局作为香港现有银行的监管机构,一向需要密切留意网上银行涉及的风险,而且要确保经营网上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清楚知道本身承受的风险并预作筹谋。有几种风险我想特别一提。首先是策略风险,须知进军任何新行业市场,都不能担保必定成功。第二是营运风险,有此风险是因为网上银行业务需倚赖资讯科技网络,以及我刚才提过的相关保安技术。第三是比普通银行业务更多的风险,原因是一般都认为相比于普通银行业务,网上交易的不稳定因素较多或较难预测,或是客户的可靠程度较低。
  14. 只要细心审视像数码现金或网上钱包这类付款方式,就会体察到我们必须确证交易的中介机构是值得信任的。这些网上付款工具初发展时,曾经试过遭人伪造,也有公司因此而倒闭,但目前在多个国家,已有一些相信比较稳妥的新系统出现,不过大部分尚属雏形。基本的构思是在网上建立一个存款点(可以称为户口),让客户把银行户口或信用卡户口的款项转存入这网上户口,就像你平时从银行提款,然后把现金放进钱包内一样。这类付款方式基本上是为零售业的顾客而设,目的是方便他们随时从自己的网上钱包中拿钱出来买东西。消费者购物时,网上钱包的营办机构会根据消费者的指示,把其钱包中的款项转到商号的户口。
  15. 大家或者会问:究竟这些网上付款系统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用简单的方法,向银行发出电子指示以支付货款,或者像目前网上购物的普遍情况一样,以信用卡付款?答案是据说数码现金具备三项优点。首先,如果购物者的消费额不高,利用数码现金付款比用其他付帐方法可节省更多交易手续费。第二,数码现金可供不能使用或没有信用卡的人士(例如青少年)在网上消费。第三,与使用银行户口转帐或信用卡付帐比较,数码现金有一定程度的保密优点,令消费者有更大的安全感,原因是在交易的过程中,无须把户口的个人资料传送给销售货品或服务的商号。
  16. 不过,大家使用这类网上钱包设施之前,宜提高警惕。不管网上钱包以何种形式的系统出现,钱包营办机构的业务实质上与银行无异,尤以接受存款的业务为然。即使你最初是免费取得数码现金或信用(例如通过常客积分计划或奖励积分计划取得),你累积的"储蓄"始终具有价值,相信你必定想好好保护。普罗顾客需要的,是安心知道自己持有的金钱或信用积分寄存于可靠的机构。监管机构同样希望核实没有不法的银行业务在进行。不过,要查核就得首先确定这虚拟企业的运作地点(我用来解说这任务的用词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从而找出规管该企业的司法管辖区。虽然这些网上钱包系统目前大多设有存款上限,而这上限也属区区之数,消费者纵有损失,也有限度,但我们仍须建立审慎监管的基础,并制订规例,以备将来网上钱包的存款量增加时有监管的依据。
  17. 到目前为止,我大致上都是从监管机构的角度来探讨电子银行和电子付款的现象。现在,我想转过来谈谈这现象对中央银行所肩负的货币政策重任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影响。
  18. 首先我要讨论电子银行和电子付款系统对现有货币的影响。中央银行或作为中央银行股东的政府,可从发行纸币及硬币获得源源不绝的稳定盈利,即所谓造币收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断有新的付款形式出现(例如支票及信用卡),以取代现金,但公众对纸币及硬币的需求并未像预期一样显著减少。我个人认为,网上钱包、网上现金和网上付款的发展未必对目前流通的货币有重大影响,至少短期内如此。但如果我的假设错误,又如果突然出现了彻底的变革,以致网上现金(包括电子储值卡)在短短数年间实质上取代了现有的货币,中央银行应如何应付?
  19. 若发生这种情况,中央银行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必须寻求方法弥补。或者有些中央银行会因此而丧失财政独立的地位,变成需要倚赖 ── 或比目前更倚赖── 政府拨款资助。不过,从大局来看,中央银行应欢迎此发展,因为这转变可以证明经济体系正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的方法来存备及传送货币。
  20. 执行货币政策是为了达到保持币值稳定这个宏观经济目标。从这角度来看,如果新兴的付款方式大受欢迎,公众所持金钱的分布难免有所转变,换言之,他们所持的现有货币、不同形式的存款,以及新兴的电子货币的比例,将与前不同。这转变又会影响到货币统计资料及资料的分析结果。不过,任何转变都只会逐步出现。何况,目前只有极少中央银行会单纯倚赖货币供应措施来作出有关货币政策的决定。因此,在这方面,我不认为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地方。
  21. 其次,有人提出,网上银行不论以何种形式经营,都可以让千千万万的人随时按动鼠标器,把资金转为不同形式的投资或不同形式的货币,因此为国际金融市场带来更多难以预测的不稳定因素。基本上,我认为这些顾虑有点杞人忧天。国际金融市场利用资讯科技快速传送信息和进行电子交易已有多年。资金早已是以高速度大量流动。我不相信散户市场加入了新经营者会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新的冲击。
  22. 不过,如果货币政策靠资金管制措施来支持,网上银行兴起便会使这些管制措施难以强制执行,原因是有心规避监管,在海外保有银行户口的人士很容易得逞。当然,举凡在有声望的司法管辖区经营的银行,都会实施严格的程序以打击洗黑钱活动,但这些程序通常都不会令只想逃避原居地的资金管制措施或避税的人士却步。
  23. 类似的考虑因素也引致一些观察家探究互联网普及会否导致个别国家的货币被取代,造成美元独尊的局面,同时削弱中央银行对所属国家货币情况的影响力。倘若网上设施会促使或鼓励人们减少使用货币(例如消费时,通过两家或更多机构支付帐款,或实行以物易物),又或是减少货币流动的频密程度(例如出口商把出口收益存放在售货地的网上户口,用以购买进口货品,而不是一收到货款即调汇回本国),则将来所有货币的交易流量都会普遍减少。有些货币的使用量会下降得比其他货币剧烈。不过,我不认为这发展有什么不妥之处,除非互联网能够方便人们规避遵守汇款规则。要使国家货币继续存在和令公众乐于采用,中央银行必须执行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以捍卫币值。这项任务应贯彻执行,不应因付款方法的技术不断进步而受到实质的影响或妨碍。中央银行通过市场运作控制利率或汇率的能力将不会减少。
  24. 我的结论是总的来说,面对电子商贸崛兴,中央银行执行其货币政策职务顾虑不多;即使有冲击,相信也会是逐步而来的,各中央银行应有能力很快适应这些变化,正如多年来各中央银行已适应了金融市场的其他结构性转变一样。不过,基于前述的原因,中央银行监管银行业的工作可能要面对更重大的挑战。

─ 完 ─

最新演讲辞
修订日期 : 2000年0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