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改革开放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汇思

2014年08月04日

内地改革开放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近年我留意到两种十分奇怪的论调:

(i) 香港与内地的联系越来越广,香港承受的风险就越来越大,香港很快就「内地化」,和其他内地城市并无分别,竞争力就会下降,前途堪虞。

(ii)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是基于「借来的时间」(borrowed time),理由是内地仍实行资本账管制,跨境资金进出不易,所以只能透过香港进行。一旦内地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北京、深圳和广州等金融中心便会直接与外地交易,香港便再没有前途了。有些人更认为,上海自贸区发展两、三年后,香港便「完蛋」了。

以上的说法,香港人听起来心里不是味儿,究竟香港以后何去何从,何以自处呢?我认为香港人不应该自满,但亦不要妄自菲薄,轻信一些经不起客观分析和事实验证的说法。

香港和内地联系越密切,就会「内地化」和逐渐失去竞争力?

这明显是谬论。在200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才是1万亿美元左右,去年已超过9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预期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中国再不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亦不是一般的新兴经济体系。中国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亦是全球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元素。香港背靠祖国,凭着「一国两制」和中央全力支持,与全国各省市的商贸、投资和文化的交流和联系不断加强,既是自然,亦是必需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纽约市虽然是全美第一大都会,但假若切断和美国内陆联系,只靠自身800多万人口和海外的业务,它会有今天的发展和成就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同样道理,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法兰克福也是一样要背靠全国的联系和支持去发展成商贸和金融中心。

香港的发展和其他海外金融中心有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在1979年国家改革开放之前,香港和内地的金融联系非常有限。但香港凭藉香港人的努力、法治和其他自身优势,逐步发展成为亚洲区内渐具规模的金融中心。但由于香港本身经济规模很小,金融业的发展前景当时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逐步开放经常账和资本账,令到香港可以急速发展和内地的工商业和金融联系。其中最重大举措是1990年代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和近10年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

自1979年以来,香港一直是国内最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多年都占5至6成(2013年总额达734亿美元),其中包括很多香港以外的跨国企业,利用香港优越地位作为进入内地投资的基地。同时,中国企业在2000年过后亦明显增加了海外并购和直接投资。在这方面,很多内地的企业亦不约而同选择利用香港作为投资海外的跳板,所以在过去数年,中国往海外的直接投资约有50%会途经香港。

至于贸易方面,很多人只提到内地不断建设新的港口设施,便认定香港贸易行业会没落。但他们忘记了,2000年中国的外贸总额是4,000多亿美元,但在2013年已增加接近8倍至4万多亿美元。同期香港的转口贸易总额也由1,800亿美元增加1.5倍至4,500亿美元,而香港的「离岸贸易」增长更快,贸易货额于2012年达5,200亿美元(毛利在2000至2012年间上升2倍至350亿美元)。在广义来说,香港的贸易中介活动,包括出入口、转口、离岸贸易、运输及物流等等的增加值,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高达25%,雇用了21%的劳动人口,这比例高于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这表示香港与内地的商贸联系越紧密,反而可以积极发挥香港的中介角色和把握内地持续增长的商机,对香港经济和就业情况就越有利。

中国资本账开放,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就「没戏」?

这又是另外一个谬论。我认为情况刚好相反:中国越开放,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就越有前途!理由很简单,香港在2004年以前没有任何人民币的业务,因为政策不容许。但之后,尤其是在2009年以来,内地试验有序地允许人民币跨境流动,香港是最大的受益者。香港凭着「一国两制」和与内地商贸紧密联系的优势,数年内已发展成全球最具规模的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这还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随着人民币可兑换和内地资本账更加开放,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将更加大有可为。

另外一点大家经常忽略的是,内地资本账开放意味着非居民和居民的资金可以更容易跨境双向流动。有人认为只要资本账更开放,上海等内地的金融中心便可以来抢香港的生意。这种看法并非完全不对,上海和内地其他金融中心往后必然会多做国际业务,某程度上可能会与香港竞争。但我要指出,届时香港也可以更容易发展与内地居民和企业的业务,例如融资、发债和理财等等。单看银行体系的规模,目前内地存款总额有110万亿人民币,资产总值高达160万亿。当内地资本账进一步开放,提供政策空间,香港的银行绝对有竞争力,在这庞大的市场发掘和拓展更大的商机。

香港和内地金融中心的竞争是「零和游戏」?

这又是一个谬论。假如我们去问美国的几个大城市,纽约不用说,就算波士顿、芝加哥、洛杉矶、三藩市等,当地的市长都会滔滔不绝地说他们的金融业有多蓬勃,他们有什么大计去发展和推广金融中心的实力和地位。事实上这几个城市的金融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一般有10%,只较纽约的15%为低。以中国广大的地域和经济的规模来看,可以预期以后会和美国一样,同时存在多个金融中心,只不过规模和排名会分先后。虽然资金流动性强、速度快,但金融业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实体经济的地域性联系。例如,全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要融资,不能全部跑到上海、北京去做吧?另外数以亿计的个人客户的理财需求总得要在工作、居住就近地方去处理吧?所以我认为,金融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实体经济活动和服务对象的所在地牵引。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就必然发生,再产生互动,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所以中国各大城市都要以不同方式推动金融业稳健发展,「蛋糕」会越做越大,各城市当然会在「批发」层面有所竞争,但绝不是「零和游戏」。

香港和上海竞争将会谁胜谁负?

我曾经说过,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将会是「软实力」的较量。不是说「硬件」不重要,我只是认为,「硬件」例如机场、交通、通讯和高效办公室等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连进场参赛的资格都谈不上。而可以进场的,最终是以软实力来较量,因为资金(大额批发)有很强的倾向会流向、集中在高效率和具安全性的金融中心。软实力的组成包含一系列不易量化的因素,重要的有:法律、财产和知识产权保障、税制、金融机构的健全;监管水平;金融从业员、会计、法律等支援专业人士的水平和品格;资讯流通、出入境自由和便利;其他营商环境等等。在这方面,没有地方可以自诩是完美或最好,因为大家都会不断改善,务求做得比别人更好,增强竞争力。

我认为香港和上海目前不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尤其大家地域不同,实体经济的服务对象也很不同,加上在目前资本账仍存在管制的情况下,上海越开放,包括正在试行的自由贸易区,香港和上海的商贸和金融联系就会越多、越密切,能创造的商机就越多。香港和上海合作越频繁,就越能造成互利双赢的局面。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公布了股市「沪港通」计划,就是内地资本账开放的一个划时代举措。透过香港交易所,上海股票市场基本上向全球开放,这因为全世界主要的证券公司,都已在香港交易所开设户口,以后可以轻易为它们的海外客户买卖A股。同时,内地投资者亦可使用上交所的平台,买卖香港上市的股票。两地现正密锣紧鼓地去筹备和落实,我相信「沪港通」定能将香港的资本市场和人民币业务提升到更高的台阶,亦能强而有力地去反驳一些认为香港和上海是处于「谁吃谁」的谬论。但最重要的是,「沪港通」的成功落实将体现香港和上海共同为国家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陈德霖
2014年8月4日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14年08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