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流入香港和联系汇率的运作

汇思

2012年11月09日

“热钱”流入香港和联系汇率的运作

最近港元汇率转强至7.75,自10月19日至今日(11月9日)强方兑换保证多次被触及。金管局共已购入42亿美元,银行体系总结余因此增加了322亿港元至1,809亿港元。这新一轮的资金流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部分人士对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运作也有些误解。我试图以答问的方式阐释一些问题。

问1:  近期大量“热钱”不断涌入香港,金管局多次干预汇市,金管局有能力维持多久?最终入市的金额会比2008-09年的6,400亿港元多吗?

答1:  首先,“入市干预”一词并不完全正确。金管局是按照货币发行局制度进行市场操作,从而履行兑换保证的承诺(即7.75强方兑换保证和7.85弱方兑换保证),来维持港元汇率在7.75至7.85的范围内。金管局进行这些强方或弱方兑换保证的港元外汇交易,是一种被动操作,与其他央行主动在汇市买卖货币以影响汇率的高低并不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港元汇率是在7.7500的水平,亦不表示强方兑换保证一定会被启动,原因是银行可以在这个水平互相买卖港元。当再没有银行承担有关美元沽盘,强方兑换保证便会启动,而金管局并会即时在金融资讯平台更新银行体系总结余,确保货币发行局运作的透明度。

我们预计资金净流入港元的情况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很难预测这情况会维持多久,但按现时情况看来,这一轮净流入港元的资金规模应不及2008-09年。

原因是在2008年年底,雷曼兄弟倒闭后,香港以至全球都出现信贷紧缩,本地企业将海外的外币资金调回香港兑成港元以周转应急。然后2009年香港新股上市集资活动频繁,吸引大量全球资金进入香港市场。因此,个人及企业以至香港银行本身都对港元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亦是港元汇价在当年长期贴近和启动强方兑换保证水平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但目前港元供求运作正常,而新股集资亦远较2009时为淡静,因此我们评估这次的资金流入额不应如上次那么大。

 

问2:  由今年10月19日至今金管局卖出322亿港元,究竟流入什么人手里和所为何事?会否影响香港的巿场和金融稳定?

答 2: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每天都有大量资金自由进进出出,这是正常的。不过,我们就流入香港的资金作出了一些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动力来源:

(一)    海外投资者增加香港的资产配置∶综合多项市场资料显示,海外投资者在2011年持续减少投资于香港股票市场,但近期情况似乎有所改善。有市场人士估计全球互惠基金于今年首10个月净购入数百亿元香港股票,扭转了去年净卖出的现象,而这些基金在9月和10月更加快买入香港股票。背后主要原因是美国联储局公布QE3后,美元资金再度四处流动寻找投资机会。加上市场情绪因QE3和欧洲央行的买债计划而略有改善,而中国经济放缓在第三季亦有见底回升迹象,资金因此再度流入亚洲的新兴市场。其实,除了港元,亚洲区内的其他货币在QE3公布后亦普遍有升值压力。

(二)   香港企业发行外币债券换回港元使用∶因为欧债危机,本地的银团贷款市场有萎缩的情况,我们留意到今年以来本港企业大幅增加发行外币债券进行融资,以取代部份港元银行借贷。今年1至10月,本港公司发行外币债券总额达207亿美元(约1,600亿港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3倍。这些企业发债收取外币资金后,部分会透过外汇现货市场将所得资金转换成港元,这造成港元上升的压力。

最近一轮的净资金流入港元,至目前为止只有40多亿美元,相对香港资本巿场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另外,外来资金流进港元并不一定是一般人所说的“热钱流入”。正如上述,机构投资者增加香港资产配置和香港企业以外币兑换港元作为运转资金都是正常经济和金融活动,大家毋须反应过敏。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不可能阻止资金进出,而是要保障在资金大进大出的情况下,香港的银行和金融体系能够承受资金流动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香港应对资金进出方面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问3: 若资金持续流入港元,金管局在外汇巿场操作能够维持多久?又会否改变联系汇率去减低“热钱”流入造成通胀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

答3: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每当资金流入港元启动强方兑换保证,金管局便可以透过扩大港元货币基础(Hong Kong dollar monetary base)创造港元,在巿场承接美元、沽出港元。金管局创造港元的能力是无限的,所以大家并不需要担心金管局拿不出港元去买美元。

我想在此重申特区政府的坚定立场,香港毋须亦不会改变联系汇率制度。一直以来,我们都有评估联系汇率对香港经济的影响,结论是香港作为一个细小而开放的经济体系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经济增长主要由境外因素推动,在此经济结构下,固定汇率制度较浮动汇率制度更符合香港的长远利益。事实亦证明联系汇率制度能够帮助香港渡过多次金融危机,亦能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保持香港的货币和金融稳定,支持香港的持续经济增长。

香港通胀受多项内部及外围因素影响,汇率并非推高香港通胀的主因,多个邻近的亚太区国家虽然采纳不同的汇率制度,但仍面对相当大的通胀压力。例如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新加坡,在2012年1至9月的平均通胀率为4.8%,比香港的4.2%还要高。

本地资产价格上升或下跌取决于多个因素,并非单由汇率推动。其他因素如利率、人口结构、土地及房屋供应和家庭收入前景等,亦能影响楼价。虽然新加坡元相对美元在过去数年已升值不少,亦同样面对楼巿过热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多次采取冷却楼市的措施(如在2011年12月对外地人购买新加坡物业征收额外10%的印花税),楼价升幅最近才见放缓。

浮动汇率制度并非万应万灵。例如瑞士法郎因欧债危机引致大量资金流入而大幅升值,增加通缩风险及削弱瑞士的竞争力,结果瑞士中央银行于去年决定设定瑞士法朗兑欧元的汇率上限为1.20,并在外汇巿场大规模运作,才能遏止瑞士法郎不断上升和通缩的势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2011年年底对香港进行磋商评估时,明确支持香港的联系汇率,认为联系汇率是一个简单、具公信力、透明、并广为各界了解的汇率制度,在货币与金融稳定方面带来莫大益处。基金组织认为放弃联系汇率制度而改用其他汇率制度的建议欠缺说服力。此外,香港完全符合维持现行汇率制度的先决条件,而港元现时的汇率水平亦与经济基本因素大致相符。

在今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亦再次重申联系汇率制度简单、可信性高、具透明度、以及广受认识,应继续予以支持。

 

4近期大量“热钱”流入香港,是否伺机进入内地炒卖?会否影响内地的金融稳定和安全?

答4:  现时,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平均每日交易约20至30亿美元,但大部分的交易是以人民币兑美元进行。因此,若果海外投资者是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可以在离岸市场用美元买入人民币,根本不需要和不应该先把美元换成港元,然后再兑换成人民币白白增加兑换成本。所以国际“热钱”流入港元而伺机冲击内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况且内地的金融体系规模非常巨大,单是银行体系资产总值已达126万亿元人民币,即使有几百亿港元资金进出,亦不可能对内地的金融稳定或安全构成威胁。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内地的人民币市场提供了一个缓冲,同时也为内地以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当市场对人民币有较强的升值预期,离岸人民币汇率(CNH)相对在岸人民币汇率(CNY)出现较大的溢价,例如,在2010年10月,CNH溢价曾经达到1,700点子。相反在2011年9月,由于市场看淡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CNH出现超过1,000点子的折让。而今年以来,CNH与CNY的差价保持在颇窄的范围,在过去数个月来只是正负100点子左右。换言之,到现时为止没有见到香港的离岸巿场有重大供求失衡的情况。

另外,也有人质疑有“热钱”会透过以虚假贸易交易,利用在上海的兑换窗口兑换人民币。就此,金管局一直要求香港的银行要确保使用上海兑换窗口的交易必须具有真实贸易背景。香港银行使用人民币贸易兑换窗口的运作有序,没有见到大上大落的情况,我们相信通过香港利用上海兑换窗口炒卖人民币机会不大。

由于内地实施外汇管制,只有符合内地法规的交易和资金才可通过正规的渠道跨境流动。但基本上哪些资金符合规定,哪些不符合规定要由内地有关部门和银行把关。

香港基本法第112条订明:“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政策。港币自由兑换。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这政策是香港一直以来作为金融和贸易自由港的基石。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
陈德霖
2012年11月9日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12年11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