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

汇思

2009年04月30日

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

香港在以往处理金融危机所积累的经验,有助我们应付当前的逆境。

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具备相当的市场流通性以吸引国际投资者及集资者,要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特别具挑战。相对于设有进入金融市场及跨境资金流动限制的地区,香港不能倚赖行政措施来减低全球金融动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事实上,《基本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订明香港不实行外汇管制,以及政府须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

相比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已发展国家,香港的金融市场相对国际资金的规模很小。因此,一些只会在已发展市场产生轻微水花的资金流量,在香港市场却可能掀起巨浪,对货币及金融稳定构成较大风险。

因此,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货币及金融体系比其他地区的更稳健,才能维持香港货币及金融稳定。这项工作殊不简单:香港不单要在审慎监管金融机构及规管金融市场方面紧贴国际标准,更要时刻作好准备,洞悉可能损害体系稳健的风险,然后迅速部署,防患未然。因此,金管局在金融监管与规管方面早已着手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引入一些宏观审慎监管的做法。

面对世纪金融风暴,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所展示的稳健情况,相比全球各地属于少数。尽管环球形势极度凶险,香港货币体制仍继续运作畅顺,港元兑美元汇价稳定如故,反观其他货币(尤其新兴市场货币)却大幅波动。香港的金融尤其银行体系秩序井然,为香港整体经济提供重要后盾,有助减低经济急速下滑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先进国家的银行体系形成强烈对比;尽管后者已很大程度上被国有化,但至今仍未恢复正常运作,经济前景亦不明朗。

大家未必时刻注意到,但其实货币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日常民生息息相关。我们只要回想上世纪80年代货币及金融危机期间所经历的苦况,便会即时体会到其重要性。例如,1983年9月正当港元暴挫,超市大排长龙,白米厕纸被抢购一空;其后一些银行濒临倒闭引发市民对银行存款安稳与否的恐慌,当局最终出手挽救有关银行。换言之,一旦货币及金融体系不稳,市民大众不论是存户、投资者、按揭贷款人或其他贷款人都必然身受其苦。

因此,我们一方面会继续做好微观审慎监管,为存户及投资者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另一方面亦会继续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维持货币及金融稳定。我们从80年代(1983年货币危机、1983至85年银行危机,以及1987年股灾),以及90年代初(国商(香港)倒闭)几场金融危机已汲取宝贵的经验;我们亦处理过1997至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目前正当已发展市场努力反思自由市场、自由资金流动及金融创新所能引发的杀伤力,我们可善用已有的经验来帮助我们渡过逆境,防范这场风暴可能造成的破坏。

任志刚
2009年4月30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9年0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