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汇率制度25周年

汇思

2008年09月25日

联系汇率制度25周年

联汇仍是达致香港金融稳定的最佳方案。

踏入9月最后一个星期果是多事之秋?今年是联系汇率制度推出25周年,正当我准备写关于联汇制度和促使其诞生的金融危机的时候,却要再处理另一场危机。两场危机固然有其不同:当年的大致只牵涉香港,但今次却属国际层面,源头是美国为首的已发展市场,香港难免受影响。然而,两场危机亦具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同样关乎信心问题。25年前的危机涉及对香港前途和港元币值的信心,目前的则涉及对全球金融体系的信心。「信心」是联汇制度赖以成功及有效运作的关键,趁此时刻回顾25年前的情景正合时宜。

在1983年9月前出生的年轻人即使对于25年前香港经历的境况没有深刻印象,也可能听过父母忆述:超市日用品货架空空如也,大米厕纸尿布等被抢购一空;自动柜员机前以至某一两间银行的分行出现争相提款的长龙。报章尽是香港货币及银行危机的头条消息,还记得其中一份有关港元汇价跌至每美元兑9.60港元的标题特别大,几乎占去头版半页篇幅,但我已忘了是9月24日(星期六)抑或其后两天的报导。

奇怪的是,我最近发现我的日志在那一段日子是空白一片的,就像没事发生一样,只有1983年9月23日「下午4时30分至5时30分,香港电台节目」一项。其实我当时已忙得透不过气来,哪有时间写日志?我记得当时非常担心金融体系崩溃,但可以做的只是不断追纵汇率变化(那时港元两日内贬值15%)、接收银行提交的最新市况报告、开会商讨对策(尽管可以做的其实不多)、草拟有关接管某间发生事故的本地银行的政策文件等等。当时可说是心力交瘁。

至于那场货币和银行危机是否可以避免,实在很难判断。香港当时尚未实行有效的货币调控,但纵然有,为稳住汇率而须收紧货币供应的幅度将会很大,足以窒碍经济,引发银行危机。不过政府当局拥有有效的货币调控权总比没有的好,所以我们在及后的25年里积极推行货币改革。

公众对港元的信心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石,而这份信心得来不易。有些人轻率地认为可完全交由市场定律去决定。但其实当局是有必要实行货币调控,具体地说是调控货币供应或货币定价,或同时调控两者。另有一些人虽同意当局调控货币,但认为应采用非酌情的模式,即不涉及当局酌情决定,以取得最大的公信力。我认为这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规范化机制的规则有可能被利用,以致损害公众利益。若货币规则一方面具透明度,另一方面却欠缺灵活性,加上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高、资金进出自由,无疑造就了供人操控市场的条件。要货币稳定须先有稳健的货币制度,而国际金融瞬息万变,金融创新推波助澜,货币制度必须能应付本地以至国际金融市场随时出现的变化,其稳健性才可建立起来。此外,为减少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当局越来越有需要管理好市场预期。

香港过去25年平安渡过不同经济周期及金融危机,其间联系汇率制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定锚作用,使我们保持货币稳定。面对当前金融动荡带来的不明朗及波动越渐增加,我们将继续保持高度戒备,不断完善现有机制,让我们竭尽所能应付香港货币及金融体系面对的一切风雨。

任志刚
2008年9月25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8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