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汇制度三项优化措施两周年

汇思

2007年05月24日

联汇制度三项优化措施两周年

实践证明两年前推出的优化措施取得预期成效。

金管局于2005年5月18日推出联系汇率制度三项优化措施,藉此消除港元汇率可转强程度的不明朗情况,并促进港元利率更贴近美元利率走势。事隔两年,优化措施有否达到预期效果?在此期间货币及外汇市场的发展是否反映优化措施已取得公信力?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就这些问题的看法。

根据迄今的发展,我认为经优化后的联汇制度所取得的公信力较以往更大:港元现汇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已经消失,12个月远期汇率已处于兑换范围内或贴近强方兑换保证汇率水平,港美息差亦已收窄。当考虑到过去两年的特殊情况(其中包括人民币于2005年7月升值,其后更升穿多个心理关口,合计升幅超过7%;新兴市场货币汇率承受不少政治压力;以及区内其他经济体系录得大量净流入资金),我认为联汇制度优化措施的成效实在相当显著。

尽管港元现汇于2005年下半年及2006年贴近强方兑换保证汇率水平,但兑换保证从未被触发,总结余亦维持不变。港元汇率曾经两次与兑换保证汇率相差只有几点子,但汇率水平旋即回落,远离兑换保证汇率水平。换句话说,市场在此期间并无测试金管局在履行兑换保证方面的决心。

然而今年较早时港元现汇一度回落,并跌穿兑换范围中间水平7.8。那么我们应该担心港元转弱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只要现汇处于兑换范围内,我不担心它实际上留在什么水平。那么我又是否担心港元与美元利率之间持续出现负差距?答案是既担心亦不担心。担心的原因是假若负差距突然消失,香港工商企业、市民以至整体金融体系都可能受到重大的利率冲击,不利于金融稳定。不担心的原因是如果兑换范围已取得公信力,港元与美元维持一定息差亦不算不正常。在经优化后的联汇制度下,零息差并非必然。老实说,我较关注的反而是息差出现变化的步伐会否过急,而并非息差水平本身。

优化措施推行以来证明行之有效,并取得一定的公信力,金管局无需运用第三项优化措施,即是按情况需要在兑换范围内酌情进行货币操作,以消除市场的异常现象。事实上,两年来金管局只曾于刚推出三项优化措施后不久在兑换范围进行过一次货币操作,以处理某宗首次公开招股活动带来的短暂性利率波动。其后在2006年即使再次有多宗极大型的同类招股活动,金管局亦无需进行货币操作。

此外,我相信金管局向各界传达有关联汇制度的讯息的安排对管理市场预期产生有效作用。例如:市场对港元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相关性逐渐消失有了适当准备;我曾在本栏等多个渠道多次表明港府无意以人民币作为港元联系汇率的挂鈎货币;我们亦发表研究文章,分析为何就香港经贸结构而言美元仍是港元实行联汇的最适当选择;金管局负责市场操作的同事亦与市场同业保持密切联系。以上工作均能为市场预期提供一个清晰的依据,以致人民币兑港元突破「一算」时市场仍视作平常,不受影响。

虽然优化措施已达到预期目的,但两年并非很长的时间。市场人士仍需要逐渐适应经优化后的制度的运作,此制度亦需更多时间建立完全的公信力。例如,我们还要拭目以待港元现汇在贴近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时的表现,但我可以向大家保证,金管局对捍卫联汇制度的决心和能力是不会动摇的。

 

任志刚
2007年5月24日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7年0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