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与货币制度

汇思

2003年01月23日

财政赤字与货币制度

财政预算状况与货币制度的关系相当复杂,对一个小规模开放型经济体系来说,更是如此。

去年9月左右,市场担心财赤不断扩大,可能会影响联汇制度,导致1年期港元远期美电上升,与现货汇率的差距逐渐拉阔,由升水约40点子(相等于1年期港元远期美电7.8040)的水平大幅扩阔至几乎400点子。当有关财政与货币方面的消息传出,市场的表现都会相当敏感,在整个10月与11月期间,远期美电一直处于高位。事实上,单是这种过度忧虑的表现便有可能危及金融稳定。幸好朱鎔基总理11月访港期间发表十分正面的言论,有助1年期远期美电迅速回落至160点子左右,并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

财政预算状况与汇率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不过,要从理论角度来了解这个关系并不困难。假如维持汇率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公共财政方面便需要奉行严谨的理财哲学。长期出现财政赤字,而且有关的赤字超过政府为推行短期的反经济周期措施所应有的水平,便会令市场怀疑政府的理财是否审慎,而无需诉诸「印银纸」或将财赤「货币化」来解决问题。这种看法最终会影响货币的汇价,以至动摇固定汇率制度的根基。

至于要理解财政预算状况与汇率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则比较困难,因为要视乎许多因素而定。其中最明显的是政府负债水平及财政储备水平,其他因素还包括货币制度的特点,以及货币管理机制的公信力及稳健程度。此外,一个外向型的开放经济体系,与一个受外汇管制及其他形式的限制保护的经济体系的情况亦相去极远。举例来说,若资金可以自由流动,完全没有管制,而金融市场的发展亦达到国际水平,那么市场对政府政策,特别是金融政策的看法,便会更直接左右国际资金的流向。这些自由市场大底会根据对未来的预测作出反应:有时事情还没有发生,它们就已作出判断及反应。然而,市场对未来的预测却是难以预料的。即使是看起来最微不足道的事件都会影响市场的看法,而客观的分析,特别是政府所作的分析却未必能为市场所接受。因此,与大型经济体系或实施各种形式的管制的经济体系比较,在小规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行货币管理,是更为艰巨的任务。1997至98年间的亚洲金融风暴及其后多个亚洲经济体系转向实施货币管制,正好说明这个事实。

当然,我很高兴见到远期美电已稳定下来。我也很高兴见到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在月初发表《施政报告》后,远期美电市场更趋平稳。董先生在《施政报告》第43段亦指出若未能解决目前的财赤,会对货币制度带来风险:包括令香港面对「更多的投机冲击,触发资金大量外流,利息上升,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最终可能导致港元联系汇率受到冲击。」董先生的信息十分清楚明白,其实财政司司长也曾提出类似的言论,正好说明解决财赤的重要性。董先生在这一段里所强调财政预算状况与汇率的关系,以及在接着的几段里提出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清楚表明政府决心回到奉行严谨的理财哲学的路上来,避免受通缩及经济结构性转型左右。我相信市场都认同这种看法。《施政报告》发表后,货币市场表现平稳,正好表明支持董先生处理财赤的策略。现在让我们静待财政司司长在《财政预算案》发表日公布有关的详情。

 

任志刚

2003年1月23日

 

有关《观点》文章: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3年0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