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信用设施

汇思

2002年08月15日

提升信用设施

金管局正在制定有关证券化及信贷保证的建议,藉以协助亚洲区债券市场发展,从而促进金融稳定。

上星期我在本专栏内提到,在有效地管理细小及开放型市场面对的风险问题上,要寻求一些区内以至全球性的安排,短期内似乎难望会有重大的突破。其实我应该将全球性安排及地区性安排区分清楚,因为如果会出现重大突破的话,相信后者发生的机会比前者大得多。事实上,金管局及区内各有关方面都不断努力,推动亚洲区内的货币金融合作。

大家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然算不上是重大突破。大家从最初愿意以金管局于1995年提出的美国国库券双边回购协议形式互相提供流动资金,至今日有部分市场讨论互相提供信贷的可能性(无论是有或没有附带进行指定改革措施的条件),这个发展实在令人鼓舞。然而,这些措施或讨论只是着眼于提供协助以解决危机。为了确保长期的金融稳定,更重要的是研究防范危机的安排。

我第一次认真提到亚洲货币金融合作的课题,是1997年香港举办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期间举行的Per Jacobsson讲座上,我很荣幸获邀请为主讲嘉宾。我当时质疑区内金融中介机制的成效,因为区内大部分官方及私营部门的储蓄都要透过先进经济体系的市场引导至区内不同的投资项目。这种情况在某程度上可能是反映全球化趋势,但这种迂回的国际金融中介方式令亚洲的金融市场输入不稳定因素,引致市场波动,事实亦证明这些情况不容易应付。

以储蓄率计,亚洲区其实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地区。我们可以透过在区内创设高效率及安全的渠道,来提高区内金融中介机制的成效。即是说,除了历史悠久、基础稳固的银行体系及股票市场以外,我们要发展活跃的债务市场,并鼓励金融业多利用这个渠道。金融中介渠道多元化有利金融稳定。然而,基于多项因素,亚洲区内有可能发债的机构的信贷评级往往未能达到机构投资者,特别是负责管理官方外汇储备的机构的要求。

为了促进债务市场的发展,金管局最近在国际论坛上建议推出提升信用的安排,以增加区内适合比较保守的投资者的债券供应。这些安排主要是利用证券化及信贷保证的方式,不过有关的技术细节颇为复杂。金管局的建议并不是什么崭新的意念,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成功例子。香港方面,按揭证券公司的大部分业务活动都是建基于这些意念。不过,一般来说,这些安排都需要有信贷评级极高的第三方提供协助,以达到提升信用的效果。在地区层面,最适合作为这第三方的,是有志促进亚洲金融发展的国际金融或发展机构。唯有促进金融发展,经济才能持续增长。

除了信贷评级的问题外,区内的发债体规模比较小,因此债券的发行额亦较小,流通性亦较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债券渠道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的成效。与其他大型的先进经济体系不同,亚洲区内除日本以外的金融市场无论在规模以至货币单位方面都相当参差。例如,美国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市值,动辄相当于亚洲区内除日本以外的两个甚至三个经济体系的合并当地生产总值。因此,即使亚洲区发债体的信贷评级达到可接受的水平,但它们的规模实在太小,并不容易吸引区内的大型机构投资者。金管局提出的建议亦可以包括将这些规模较小的发债体所发行的债券,甚或是它们创造收入的资产加以集合,然后再进行证券化。

 

任志刚

2002年8月15日

 

有关《观点》文章:

 

有关演讲辞:

 

此处可参阅本专栏过往的文章。

 

Word 格式的文件

最新汇思
修订日期 : 2002年08月15日